跟着苏轼打卡三游洞:宜昌的文化瑰宝
跟着苏轼打卡三游洞:宜昌的文化瑰宝
“冻雨霏霏半成雪,游人屦冻苍苔滑。不辞携被岩底眠,洞口云深夜无月。”这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在《游三游洞》中的诗句,描绘了他冬日游览三游洞的情景。今天,让我们跟随苏轼的脚步,一起探访这座被誉为“三峡门户”的文化瑰宝——三游洞。
三游洞:历史与文化的交汇
三游洞位于湖北省宜昌市西北7公里的长江边,西陵峡峡口处。这个形成于寒武纪、距今约五亿至六亿年的石灰岩溶洞,不仅是一个自然奇观,更是一座历史文化宝库。
三游洞的名字源于一段历史佳话。唐元和十四年(819年),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三人会于彝陵(今湖北宜昌),同游洞中,各赋诗一首,并由白居易作《三游洞序》,写在洞壁上,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前三游”。到了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也来游洞中,各题诗一首于洞壁之上,被称为“后三游”。从此,三游洞便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闻名于世。
摩崖石刻:历史的见证
走进三游洞,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刻在石壁上的文字。洞内外保存有宋代欧阳修题记、明代重刻之《三游洞序》等各种壁刻和碑文40余件。这些摩崖石刻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更是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自然奇观:鬼斧神工
三游洞的地势险峻,形如覆蓬,冬暖夏凉。洞室开阔,呈不规则长方体,深约30米,宽约23米,高约9米。洞中岩石褶皱起伏,断裂纵横,千姿百态。三根似圆若方的钟乳石柱垂直平行横列,将洞隔成相通的前后两室。前室明旷,诗文满壁;后室幽奥,旁有耳洞,可通于外。后室顶部空圆若悬钟,以石投击,其声如钟,石子落地,其响如鼓,故有“天钟地鼓”之说。
三游洞的景色被古人喻为“幻境”。站在洞口,可以远眺大江雄姿;在那峰峦叠嶂之中,长江像一把利斧,辟开一线通道,直泻西陵峡口,激流咆哮,破门而出,流经三游洞旁,则水势转平,江面豁然开阔,呈现出险夷交替之奇观。
革命遗址:红色记忆
三游洞不仅是著名的古迹胜地,同时也是一处重要的革命遗址。土地革命时期,这里曾是中共鄂西特和宜昌县委的地下交通联络站,为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现代人的三游洞
如今的三游洞已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客们不仅可以欣赏到洞内的自然奇观和文化遗迹,还可以乘坐游船游览西陵峡,感受三峡的壮美风光。
站在三游洞前,望着清澈碧透的下牢溪,不禁让人想起苏轼的诗句:“洞口云深夜无月”。这位文学巨匠当年在这里留下的足迹,如今已成为我们探寻历史、感受文化的重要线索。三游洞,这座承载着千年文化记忆的溶洞,将继续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