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长安三万里》中的李白与高适:一段跨越理想的友谊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长安三万里》中的李白与高适:一段跨越理想的友谊

引用
腾讯
9
来源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717A05UCV00
2.
https://blog.csdn.net/weixin_48167662/article/details/136258993
3.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627524
4.
https://zhuanlan.zhihu.com/p/694790911
5.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5%BF%E5%AE%89%E4%B8%89%E4%B8%87%E9%87%8C/61787298
6.
https://qks.sufe.edu.cn/mv_html/j00002/202409/skKGPeX2-h6We-dRlM-0a2j-uWYODQYaBiWn_WEB.htm
7.
https://m.qidian.com/ask/qenpeoshviq
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D%8E%E7%99%BD
9.
https://www.zkanhui.com/copy_6_tang578.html

在电影《长安三万里》中,李白与高适的关系被赋予了深刻的内涵和动人的细节。从年少时的相知到成年后的疏离,再到最后的释怀,这段跨越数十年的友谊展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以及人性的复杂。

01

相知:年少时的意气风发

电影开场不久,就展现了李白与高适的初次相遇。那是天宝年间,李白已经名满天下,而高适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青年。两人在梁园相遇,李白的洒脱不羁与高适的内敛沉稳形成了鲜明对比。然而,正是这种性格上的互补让他们相互吸引,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梁园的月夜下,李白挥毫泼墨,写下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迈诗句。高适则在一旁静静聆听,被李白的才华深深折服。两人共同的理想和抱负让他们立下了“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誓言。

02

疏离: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随着岁月的流逝,李白与高适的人生轨迹开始分化。李白继续追求他的浪漫主义理想,而高适则选择了务实的道路。这种差异在安史之乱中达到了顶点。

当叛军逼近长安,李白做出了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决定——他加入了永王李璘的幕府。而高适则选择了效忠唐肃宗,参与平叛。这一选择让昔日的好友站在了对立面。

在电影中,有一场令人印象深刻的对峙戏。李白站在永王的阵营中,而高适则作为唐军的将领。两人隔河相望,李白依然保持着他的狂放不羁,而高适则显得沉稳而坚定。这场戏不仅展现了两人立场的对立,也暗示了他们内心的挣扎。

03

释怀:友情的升华

李白因卷入永王谋反案而被捕,被流放夜郎。在流放途中,他意外遇到了高适。此时的高适已经成为了朝廷的重臣,而李白却是一个戴罪之身。

李白向高适求救,但高适却无法违背职责。他只能默默地为李白送行,目送着这位昔日好友远去。这一幕充满了无奈与悲凉,展现了理想与现实、友情与责任之间的深刻矛盾。

然而,正是这种无法言说的痛苦让他们的友谊得到了升华。正如电影中所说:“有些事,只有经历过,才能明白。”高适与李白的关系超越了一般的友情,成为了对理想与现实、个人与时代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反思。

04

艺术与真实的交织

虽然电影《长安三万里》对李白与高适的关系进行了艺术加工,但这种加工并非毫无根据。它建立在对历史背景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物性格的准确把握之上。

从历史记载来看,李白与高适确实有过交往。高适在《酬李白见寄》中写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这与电影中高适对李白的仰慕之情相呼应。而李白在《鲁西东林寺僧智瑛》中提到的“高适能作文,颇似公干”,也印证了两人之间的相互欣赏。

然而,历史上的李白与高适并没有像电影中那样成为至交好友。他们更多的是相互欣赏的文人,而非生死之交。电影中的艺术加工是为了更好地展现那个时代的风貌,以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

《长安三万里》通过李白与高适的关系,展现了盛唐时期文人的理想与追求,以及他们在现实面前的挣扎与坚持。这段跨越数十年的友谊,不仅是个人选择的结果,更折射出时代洪流中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它让我们思考:真正的友谊如何经受考验,每个人又该如何在历史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