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庭院经济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云南庭院经济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在云南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联珠镇碧溪村,一个名为曼海村民小组的地方,一场以“非遗+庭院经济”为特色的乡村振兴实践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这里不仅让村民看到了经济效益,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成为云南庭院经济发展的生动样本。
近年来,云南省通过发展庭院经济,成功激活了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在政府推动下,许多“改造者”瞄准乡村的老房老舍,创造出各具风格的庭院,催生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例如,在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联珠镇碧溪村,曼海村民小组通过发展“非遗+庭院经济”,不仅让村民看到了经济效益,还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同时,山西河曲也通过发展庭院经济,实现了农村家庭院落的增值利用,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成功的案例展示了乡村小院经济的巨大潜力,成为乡村振兴中的新风口之一。
政策引领:庭院经济迎来发展新机遇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庭院经济写入,提出到2025年,脱贫地区庭院经济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类型更加丰富,产销衔接更加顺畅,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发展水平明显提升。通过庭院经济获得的收入持续增加。这一政策的出台,为庭院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云南省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例如,保山市制定《关于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推动乡村电商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20条具体措施和58项具体任务,为庭院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临沧市则通过提供培训和技术支持,帮助农户提升技能,增加收入。
多元探索:庭院经济的云南实践
云南各地结合自身特点,探索出多种庭院经济发展模式。
在华坪县,农户袁凤琴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将自家院落改造成农家休闲山庄,成为当地“打卡地”。她不仅聘请周边村民务工,还收购当地农特产品制作特色菜,带动村民共同发展。据统计,华坪县登记在册电商企业已达126户,农产品销售额完成1.29亿元。
保山市则通过“党组织+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形成全链条产销对接。例如,腾冲市立茵堂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淘宝、抖音等平台开设16个直播账号,日均成交1000单以上,2023年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
龙陵县腊勐镇大垭口村则结合当地抗战文化资源,发展特色庭院经济。通过开设抗战文化私人博物馆、发展花卉种植和农家乐,年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2023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76亿元。
成效显著:庭院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庭院经济的发展,为云南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首先,庭院经济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以华坪县为例,通过发展庭院经济,农民收入显著增加,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保山市2023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14.94亿元,同比增长44.63%。
其次,庭院经济带动了就业创业。保山市2023年乡村电商带动开发就业岗位1874个,服务引导1487名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等群体回乡就业创业。
此外,庭院经济还推动了农村产业升级。例如,保山市隆阳区通过直播带货等方式,将“保山小粒咖啡”品牌价值最大化,2023年咖啡电商销售额达4.28亿元,占全区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的81.68%。
挑战与展望:庭院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尽管庭院经济展现出巨大潜力,但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同质化竞争严重,很多乡村创客选择做民宿、咖啡馆,导致市场饱和。此外,农村基础设施不足、人才短缺等问题也制约着庭院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云南各地积极探索创新模式。例如,保山市通过“党组织+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形成全链条产销对接。龙陵县则通过“庭院+特色种养、特色手工、抗战文化旅游、电商直播”多元发展,打造特色产业链。
总体来看,庭院经济已成为云南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政策引导、模式创新和多方参与,庭院经济正从“小打小闹”走向规模化、产业化,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未来,随着更多创新模式的涌现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庭院经济必将在云南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