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贞环蛇:从意外发现到“毒王”加冕
素贞环蛇:从意外发现到“毒王”加冕
近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丁利博士团队在国际期刊《毒素》(Toxins)发表最新研究成果:素贞环蛇(Bungarus suzhenae)超越银环蛇和信德环蛇,成为亚洲陆生毒蛇中的“毒王”。这一发现不仅刷新了人们对毒蛇毒性的认知,也进一步揭示了这种神秘蛇类的生物学特性。
“素贞”其蛇:致命的美丽
素贞环蛇因《白蛇传》中的白素贞而得名,其外观特征与传说中的白蛇形象颇为相似。成体全长约60厘米,头部背面呈黑色,背部以黑色为主并有26至38条白色窄横纹,腹部为纯白色。这种黑白相间的环纹,既是对白素贞形象的致敬,也是自然界中一种独特的伪装。
致命毒性:一次排毒可致死十几人
最新研究显示,素贞环蛇对小白鼠的半数致死量仅为0.01μg/g,远低于银环蛇和信德环蛇的0.02μg至0.08μg/g。这意味着,素贞环蛇一次排毒量足以导致十几名成年人死亡。其毒液中含有高含量的LAAO蛋白和SVMP成分,这可能是其超强毒性的关键。
意外发现:从蛇伤事件到新物种确认
素贞环蛇的发现源于一次意外的蛇伤事件。2015年,两栖爬行动物爱好者兼学者侯勉在云南盈江野外调查时,误将一条素贞环蛇幼蛇认作无毒的白链蛇,在捕捉过程中被咬伤。与一般银环蛇咬伤后无明显痛感不同,侯勉很快感到剧烈疼痛,并伴有伤口周围皮肤发黑,最终在医院经过70多个小时的抢救才脱险。
这一事件引起了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丁利博士的注意。2016年,在侯勉的引路下,丁利前往事发地点寻找这种神秘的环蛇。在一个闷热的夜晚,丁利在公路边发现一条素贞环蛇,经过近20分钟的紧张捕捉,终于将其安全收入容器。
科学意义:从物种分类到药物研发
素贞环蛇的发现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首先,它丰富了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认知。其次,明确其强烈毒性有助于人们重视防范,也为蛇伤流行病学和诊疗提供了重要参考。此外,其毒素在分子生物学研究和药物研发方面具有潜在价值。
文化寓意:科学与神话的奇妙交汇
素贞环蛇的命名体现了科学与文化的巧妙结合。白素贞是中国传统神话故事《白蛇传》中广为人知的角色,象征着善良与智慧。将这种剧毒蛇类命名为“素贞”,既方便人们记忆,也向世界传播了中国文化。
素贞环蛇的发现,展现了自然界的奇妙与神秘。它不仅是一种剧毒的野生动物,更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相信未来我们能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这种神秘生物,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