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宋词笔法:相同的对象,各异的意趣——《望海潮》《扬州慢》教学设计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宋词笔法:相同的对象,各异的意趣——《望海潮》《扬州慢》教学设计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527/12/503199_1124444130.shtml

宋词笔法:相同的对象,各异的意趣
——《望海潮》《扬州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内容,体会相同写作对象的不同特点。
2.思维发展与提升:知人论世,借助背景体会两首词不同情感。
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诗人采用不同的语言与手法表情达意。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文学作品写作对象与情感意图的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望海潮》(投赠词:以盛景表恭维)

(一)教学导入
《望海潮》描写杭州城市风光的名作。相传“孙何帅钱塘,柳耆卿作《望海潮》词赠之”(罗大经《鹤林玉露》,)所以,本词的内容是写景,写作意图则是拜谒,属于交朋结友的投赠词,而且词的结尾点缀了对朝廷大员的逢迎夸赞。
因为是写给镇守一方官员的,所以词的上阕极力赞扬杭州自然环境之秀美、城市经济之繁荣,下阕极写杭州百姓之安居乐业、社会之太平繁荣,从而达到盛赞一方官员的优秀政绩,以博地方高官愉悦。应该说,这首《望海潮》是柳永描写都市繁荣景象、表现山水自然美景、表达粉饰奉承意旨的代表作。

(二)任务一:从内容角度赏析作者如何表现杭州的形胜与繁华。

【提问】为了表现杭州的形胜与繁华,意象的选择必须具有典型代表性。诵读全诗,品析全词的意象特点。

【明确】“形胜”和“繁华”是词眼。
“形胜”(自然环境之美):上阕有如烟的柳,雕饰华丽的桥;有参差错落的民居,有树木环绕的沙堤;还有波澜壮阔的钱塘江和江上如雪的浪花。下阕有清秀美丽的里湖和外湖,有三秋桂子,有十里荷花。(美景如画)
“繁华”(经济繁荣发达):上阕写了人口众多,市场繁荣,经济富庶;下阕写百姓安居乐业,官员与民同乐。(盛况如诗)

【补】西湖十景:南宋祝穆《方舆胜览》中有记载:“西湖,在州西,周回三十里。其涧出诸涧泉,山川秀发,四时画舫遨游,歌鼓之声不绝。好事者尝命十题,有曰: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断桥残雪、雷峰落照、南屏晚钟、曲院风荷、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两峰插云。”

【参考译文】运河的起点,东南的腹地,形势优越,山湖优美,三吴都会是实,人间天堂不假,钱塘自古以来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鳞次栉比,约有十万人家。这里饭馆紧挨,钱庄相连,饭馆有客满座位,钱庄有银入荷包。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怒涛卷起的浪花如银似雪,天然的江河绵延无边。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家庭里充满着绫罗绸缎,争讲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在金秋,那桂花的清香,似音乐,如清风,沁人心脾。到盛夏,那十里的荷花,似星星,如少女,逗人爱怜。晴天里,人们欢快地奏乐,夜晚中,大家高兴地采菱。钓鱼的老翁收起网兜拿起鱼儿微笑地返回家中, 采莲的姑娘提着竹篮盛满莲蓬喜悦地踏上归程。一队队骑兵簇拥着孙何,浩浩荡荡。大家千杯不醉呵,听吹箫击鼓,观渔舟唱晚。孙长官好运,有升迁的一天,他日画上美好景致,回京时好向同僚夸耀。

(三)任务二:从语言与手法角度赏析作者如何表现杭州的形胜与繁华。

【提问】本词旨在赞美和歌颂,这种创作意图决定了作者必须选择明快自由、节奏激越的语言形式,决定了写景需要艺术处理和重点强调。请从语言与手法角度分析,作者如何体现创作意图。

【明确】1.(语言)句式自由灵活,长短句参差错落。多用节奏较疾促的四言、五言或六言短句,仿佛雷雷的鼓声,演奏着一曲振奋人心的盛世钱塘之颂歌,有荡气回肠之感。
如“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强劲节奏、雄壮的画面以及恢宏的气象相互交融。
2. (语言)节奏与情感之间的完美合拍。感情色彩不同,节奏的轻重缓急自然各异。一般来说,如果词的节拍过于齐整,则在听觉效果上易给人呆板凝滞之感;如果节拍杂乱无章,则音律美就荡然无存。只有整饬中富于错落变化,长短交替中又遵循了基本的节奏规律,才能生成乐曲的美感。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烟柳画桥,风帘翠幕”都是四言短句,22节拍,节奏上急促响亮、铿锵有力,构成词的基调。但为了避免听觉上的疲劳,每两句间又加一个222拍的六言长句,这既保证形式上的对仗,又在节奏强度上形成了节制,在强劲急促之中又增添了一份舒缓悠扬。
再如下阕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三句,一改上片以两个四言句式开头的先声夺人的气势,换一个节奏稍慢的六言句式,究其原因,仍是基于音韵和谐角度的考量:上片结尾“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三个短句,情绪高潮,节奏加快,相当于音乐的高潮,因此,接下来应有所延缓。
另外,押韵字“华、家、沙、涯、嘉、花、娃、霞和夸”,开口大,平声韵,声音洪亮,有利于抒发昂扬欢畅的感情,特别最后一字“夸”,洪亮而有余韵,回荡不绝。
2.(手法)铺叙写法。
清代刘熙载论作赋: “赋兼叙列二法: 列者,一左一右,横义也; 叙者,一先一后,竖义也” ,横义即横向铺叙,竖义即纵向铺叙。横向铺叙从空间角度铺开,反复描写;纵向铺叙是从时间角度铺开,反复描写。
①开篇总写:分别从空间与时间角度,“形胜”“繁华”统摄全词,奠定全词昂扬欢畅基调。(“点染”手法之“点”:点明旨意或中心)
②主体横向铺叙(“点染”手法之“染”:多角度描写,进行渲染烘托)
上阕首先写城市的印象:“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人烟稠密,人事鼎盛,照应“三吴都会”一句。其次写城市周围的自然环境:“云树绕沙堤。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雄阔壮美,地势绝佳,则扣住“东南形胜”之句。最后又回到城市,写集市民户的情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民殷财阜,喧闹兴隆,描述了杭州今天的繁华。(城外到城内,从自然到人)
下阕则细写西湖,首先总体概括(“重湖叠巘清嘉”),接着具体写湖山之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然后写有官员市民的游赏之乐。(城外到城内,从自然到人)
③最后总结,写个人感受:“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既是对孙何潇洒风度的颂赞,也是对杭州的诱人景色承平气象的夸饰。
总之,全词画面切换频繁,错落有致,脉络清晰,首尾呼应,结构紧凑,可看作一篇微型游记。
【补】柳永的《雨霖铃》属于纵向铺叙。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析】总的过程: 将别帐饮——执手分别——别后凄凉——设想未来处境
时间变化: 对长亭晚——暮霭沉沉——晓风残月——此去经年
情态变化: 帐饮无绪——相看泪眼、无语凝噎——多情伤离别——风情无人说

第二课时:《扬州慢》(写景词:以荒凉寄悲思)

(一)教学导入
在《望海潮》中,柳永极尽繁笔,用铺叙笔法,反复渲染烘托,写出杭州城的美丽与繁华;面对扬州战后的荒凉,姜夔在《扬州慢》里是如何表达自己的黍离之悲呢?
词前小序交代了创作背景:姜夔经过扬州,看到战乱后的古都破败不堪,一时感触创制了这个词牌。序中说这首词有“黍离”之悲,也就是故国之思,后人填此调时,也多用以抒发怀古幽情。
宋词既是一种抒情文学,也是一种音乐文学。从音乐角度而言,词还是一种优美的歌曲,最初的词是配合曲谱演唱的。从演唱风格来说,词具有豪放与婉约两种不同的风格。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张元干等词人,而秦观、周邦彦、柳永、李清照则是婉约派的代表。在豪放词和婉约词各逞风流的宋代词坛,有一个词人却以自身的才情和音乐方面的天赋,游离于豪放派和婉约派之外,这个人就是宋末著名词人、音乐家姜夔。
姜夔,鄱阳(江西鄱阳)人,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姜夔精通音律,长于诗词创作,对诗词理论和音乐均有深入研究。姜夔的词讲究格律协美、音节和谐,将音乐与词章完美结合。
姜夔有强烈的入世情怀,但仕途科举之路屡屡受挫,终生未能入仕。他的游历足迹遍布合肥、扬州、无锡等地。1176年冬天,姜夔经过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冷清,暮色渐起,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所见所闻,让姜夔内心悲凉,词人有感于扬州今昔之变化,于是创作了这首《扬州慢》。
1161年,扬州城经历了一次严重的战事,扬州城几乎变成一片废墟。15年过去了,22岁的词人姜夔路过扬州依然能见到当年的战争给扬州留下的创伤。后来词人的老朋友萧德藻听了这首词曲后,大加赞赏,认为姜夔的《扬州慢》可以与《诗经》中的《黍离》媲美,因为《黍离》就是一首寄托故国情思的诗歌。

(二)任务一:从内容角度,赏析作者如何表现黍离之悲

【提问】古人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本词的词眼“空城”,请从意象角度分析。

【明确】上阕——描绘眼前空城的荒凉。(写景)

【追问】这是一座怎样的“空城”?用自己的话描述。

【示例】扬州自古繁华,心向往之,如今路过,趁机一睹盛容。极目望去,当年杜牧笔下有春风有风有花,还有富庶的人家、往来的商旅、踏春的游客的富庶繁华的扬州城,如今满眼青青的荞麦。是什么造成的呢?自从金兵两次南下攻宋,扬州遭劫后,连废弃的城池和古老的大树,都厌烦谈论战争,更别说人了,都不堪回首那段伤心史。如今的扬州城啊,一片死寂,唯一听得到的只有黄昏时分弥漫在空城之上的清寒号角声。此情此景,在这寒冷的冬夜,听得更让人感觉悲凉寒心。

【小结】荠麦青青——荒凉;废池乔木——破败;“清角”“空城”——凄清

下阕——想象昔日扬州的繁华。(反衬)

【追问】下阕重点写作者的心理感受,表达物是人非之悲,词人如何抒情。

【示例】才子杜牧那么有才华,善于吟诗作赋,哪怕稍有可歌可咏的地方,他都能写出好诗来。但如今的扬州城,只怕杜牧也要凄然搁笔感到惊讶。即便杜牧能用极为工巧地描绘出扬州的妙龄少女和自己的青楼美梦,也难以表达对扬州遭劫的悲痛之情。(作者借典故议论:典故分为语典和事典,此处是语典)

那座吴家砖桥还在,只是当年明月下美人才子的箫声相娱的欢乐不在了,而今只有天上的冷月,桥下水波荡漾,冷寂无声。与桥、月、水一样不变的,还是桥边的红药,年年还开,但又有谁欣赏呢?

【小结】杜郎须惊——反衬残破之景;古物依旧——物是人非。

(三)任务二:从语言与手法角度,赏析作者如何强化黍离之悲

【提问】请结合内容,分析姜夔是如何将音乐与词章完美结合,从而体现创作意图。

【明确】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平)。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平)。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平)。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平)。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平)。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平)。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平)。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平)?

1.韵脚为eng,且为平声韵,一韵到底,“程”“青”“兵”“城”“惊”“情”“声”“生”,形成低沉缓慢的韵律,使哀思之情层层叠加。

  1. 一顿四起的抑扬节奏,且领句多用去声字,如“过”“尽”“渐”“算”“纵”“念”等字,营造沉重苍凉的意味。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低沉哀婉的情绪层层加浓。

3.上阕运用对比和拟人。“春风十里”(虚写)与“荠麦青青”(实写)对比: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萧条冷落,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废弛乔木犹厌言兵,间接写出战争给人的创伤,表达人们对战争的痛恨与厌恶。

4.下阕运用反衬和对比。借赞美杜牧的才华,反衬扬州城的残破。借寂寞无主的桥边红药年年依旧开,反衬扬州空城的衰败。吴家砖桥,昔人热闹欢愉,如今冷寂无声,形成对比。

教学总结:写作对象都是城市,面对美丽繁华的杭州,抛开投赠一说,初到杭州的词人柳永一下子被这“花花世界”迷住了眼,心生欢喜写词一首。选择的意象自然是烟霞之景和富庶之境,营造的意境也是富丽热闹,写景也是极力铺排,既动静结合,又点面结合,宛如向远方的游客,卖力地推荐杭州的打卡景点,自豪地展开百姓的幸福生活。

而面对荒凉残破的扬州城,战火一下打破了词人姜夔心中原本的繁华印象,触景生情,联想到南宋的软弱,难免生出昔盛今衰的黍离之悲。选择的意象一定的衰败之景,颓圮之象,营造的意境也是荒凉凄清。为了强化内心的伤感,自然要古今对比;悲愤的话不能明说,只好借助典故,至于“物不知人情”的反衬也是常用。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