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府文化:从粤剧到现代潮流的创新演绎
广府文化:从粤剧到现代潮流的创新演绎
广府文化是广东三大文化之一,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主要分布在珠三角28个市县。广府文化由中原与江南移民文化融合而成,传承了中原汉文化的精髓,其特征包括兼容性、商业性和务实性。
粤剧:广府文化的璀璨明珠
粤剧是广府文化的代表性艺术形式,被誉为“南国红豆”。它起源于清代初年,流行于珠三角粤语地区。当时,戏班以水路往来,因此戏船很早已出现。可能因为戏船的船身均漆上红油,或因要有喜庆的彩头,所以粤戏艺人亦被称为“红船子弟”。
清代光绪年间,广东地区成立了八和会馆,这是粤剧从业员的专业组织。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是粤剧的黄金时期,出现了薛觉先、马师曾等著名伶人。薛觉先被誉为“万能老倌”,擅长文武生,又能反串女角;马师曾则以独特唱腔著称,两人开创了“薛马争雄”时代。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粤剧也面临传承问题。香港八和会馆在粤剧发展基金的支持下,于2012年开展“新秀培训计划”,致力于培育粤剧新秀,为他们提供更多表演机会。
从传统到现代:广府文化的演变
广府文化在发展历程中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精华,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以广府服饰为例,这种演变过程尤为明显。
岭南地区的气候终年温暖湿热,这种独特的气候条件孕育出与众不同的服饰文化。早在史前时期,岭南先民便展现出惊人的智慧与创造力,他们就地取材,利用石拍工具长时间拍打树皮纤维,制作出别具一格的“树皮布”,适宜在温暖潮湿的岭南穿着。这种独特的服饰材料,与同一时期黄河、长江流域的服饰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彰显了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秦汉时期,中原人移驻岭南,带来了先进的纺织技术。1983年出土于广州南越王墓中的铜印花凸版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织物印花工具。别看它尺寸迷你,零件数量也仅有2个,印出的花纹却细致玲珑,可见,当时的先民已熟练掌握了版印技术。
隋唐时期是广府服饰的转折时期,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北方移民带来中原服饰文化,一方面唐朝时广州成为中国第一大港,繁荣的对外贸易带来异国的礼俗与服饰,岭南服饰文化在碰撞、交融中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同时,禅宗思想深入人心,对广府人的价值追求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广府服饰逐渐展现出实用、低调且平淡中见精华的特质。以汉服为主体的广府服饰体系逐渐形成起来。
明清时期,广府服饰发展出独特的风格和精湛工艺。明代中叶以后,广东养蚕业已从唐宋时的每年五收发展到每年七收、八收,纺织业更是成为全国的中心之一。这一时期,广府服饰凭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赢得了广泛赞誉。
创新演绎:广府文化的新时代活力
近年来,广府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创新,与现代潮流深度融合。2024广府庙会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广府庙会是“广府味·幸福年”广府文化系列活动的压轴之作,以五大“最”亮点,传承岭南广府文脉,彰显越秀千年城脉。通过八大板块、14条玩法路线、120余场活动呈献广府民俗文化巡游、非遗潮墟、广府达人秀、素馨佳人评选、广府美食等系列精彩内容,搭建人文经济融合共生的“小场景”,打造广府文化“大展厅”。
本次庙会更加注重城市、人文与经济的互动性。例如,“公主请打卡”活动让市民换上汉服,体验传统服饰之美;“城市印迹”打卡以城市穿行City Walk的形式串连“好意头”的道路街巷;青年喜剧节征集广东省多个优秀喜剧表演团队在北京路历史文化街区进行诙谐幽默的街头喜剧表演,让游客边走边乐。
广府庙会期间,越秀区邀请超过30个非遗项目及传承群体,通过展演、展销、展览、研学等方式,将潮玩艺术与广府文化结合,让传统艺术焕发新活力。在城隍庙忠佑广场,结合2024年龙年主题,开展“潮龙出墟迎庙会”主题活动,以“非遗市集+潮龙打卡+非遗展演”的形式,举办潮墟活动,邀请岭南中医、传统美食(粤菜)、传统工艺等非遗项目和传承人进行非遗展示。
广府庙会就像是中华传统文化母体上长出来的一条新枝,由这新枝上又长出新芽,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它不仅展现了广府文化的深厚底蕴,更体现了广府人开拓创新、求新求变的城市人文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