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武汉:自动驾驶公交新突破
深圳&武汉:自动驾驶公交新突破
2024年12月5日起,深圳前海新增3条自动驾驶公交线路(B996、B997、B998、B999)开放预约乘坐,与此同时,武汉市也发布了相关管理办法,推动低速无人车如清扫车、配送车等在特定区域的应用。这些举措标志着自动驾驶公交系统在实际运营中的重要突破,为未来公共交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深圳、武汉双城领跑:自动驾驶公交新突破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和科技创新的高地,一直走在自动驾驶技术应用的前沿。2024年8月26日,深圳首条自动驾驶公交线路B998正式开通,全程5.44公里,配置5台运力,运行时长约为25分钟,发车间隔为30分钟-60分钟。该线路每辆车均配备了“一车一班一安全员”,确保在特定场景下能够迅速采取人工干预和应急接管措施保障乘客安全。乘客可通过“深巴出行”小程序预约乘坐,但需年满18周岁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且身体健康。
武汉作为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也在积极布局自动驾驶领域。2024年9月20日,《武汉经开区自动驾驶装备商业化试点管理办法》正式发布,这是武汉市首个针对自动驾驶装备的地方行政性规范文件。该办法从产品定义、申请条件、申请流程、管理要求等方面做出规定,聚焦特定的“低速”“无人”场景,如“无人驾驶清扫车”“无人配送车”“移动零售车”“无人安防巡逻车”等,旨在利用自动驾驶技术降低相关场景的工作强度和安全风险。
技术创新:从“追赶”到“领跑”
深圳B998线路采用商汤绝影自动驾驶小巴,搭载高清车载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可360度精准感知周围的车辆、行人、非机动车及路况变化。基于丰富的传感器配置,绝影打造的自动驾驶系统在行驶过程中能够精准实现车道线识别、红绿灯信号识别、超车变道等操作,还可以安全高效处理各类高难度的城市复杂驾驶场景。车内智能交互展示屏可实时显示车辆传感器感知到的周边交通参与者,以及车辆自动驾驶状态信息、车辆规划行驶线路等。
武汉则聚焦特定“低速”“无人”场景,通过自动驾驶技术降低工作强度和安全风险。例如,“无人配送车”主要用于解决快递网点到驿站“用工短缺”的行业痛点,“不管是提高效率,还是降低风险,或是缓解人员不足情况,技术手段创新最终是为了更好解决问题。”
商业化运营:机遇与挑战并存
尽管深圳和武汉在自动驾驶公交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商业化运营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技术成熟度仍是关键问题。目前,中国自动驾驶技术仍处于测试阶段,需要不断优化和改进。其次,成本问题不容忽视。自动驾驶硬件投入较高,同时还需要考虑人员成本。此外,技术更替带来的行业变革和就业影响也需要妥善处理。
政策支持:为技术创新保驾护航
深圳和武汉两地政府都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深圳通过开放道路测试、制定相关法规等方式,为自动驾驶技术的落地创造良好环境。武汉则通过发布《武汉经开区自动驾驶装备商业化试点管理办法》,为自动驾驶装备的商业化试点提供政策保障。
展望未来:从“追赶者”到“领跑者”
深圳和武汉在自动驾驶公交领域的探索,不仅体现了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实力,更为全球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支持,我们有理由相信,自动驾驶公交将成为未来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的出行带来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