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从情感抚养到人格培养,如何塑造孩子积极情绪
李玫瑾:从情感抚养到人格培养,如何塑造孩子积极情绪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父母的教育方式至关重要。著名犯罪心理及青少年心理专家李玫瑾教授通过大量案例研究发现,人在成年后的行为和心理,往往与幼时的家庭养育方式密切相关。如何培养出既优秀又身心健康的孩子?李玫瑾教授提出了三个关键阶段的养育方法。”
0-3岁:情感抚养奠定基础
李玫瑾教授指出,0-3岁是孩子与家人建立一对一依恋关系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依恋关系会不断积累至12岁,成为孩子情感发展的基础。她强调,当幼儿与某人形成依恋关系后,与依恋对象在一起时他会感到愉悦;难过时,只有依恋对象出现,幼儿才会感到安慰。依恋得到满足时,人会非常放松;当人处于放松状态时,就会非常快乐。
李玫瑾教授反对“哭声免疫法”,认为在孩子吃喝拉撒睡不能自理的无能期,家长应该及时响应并安抚。长期得不到安抚的孩子,内脏的自主神经系统会形成过度紧张的记忆,影响其脾气秉性。比如生活中不少“路怒族”、“键盘侠”,他们的易怒性格可能就源于幼年时期父母的“粗放式”养育。
3-12岁:性格抚养塑造品格
3岁开始,孩子逐渐具有理解和表达的能力,这是立规矩的关键时期。李玫瑾教授提出了几个重要原则:
- 三岁时学会说“不”
- 四岁时教会等待和自律
- 五岁时培养自我管理和分享能力
- 六岁时通过体育运动培养吃苦耐劳精神
对于孩子的哭闹,李玫瑾教授建议采用“四个不要”原则:不要骂孩子,不要打孩子,不要跟哭闹中的孩子讲道理,不要离开孩子。而是应该通过民主的沟通模式,鼓励孩子表达想法,建立规则意识。
在培养注意力方面,李玫瑾教授建议家长要有计划地安排孩子的生活,比如利用周末时间让孩子安静地完成拼图、绘画等活动,逐步延长专注时间。同时,通过有计划地购买玩具等方式,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
12-18岁:人格抚养引导成长
进入青春期,孩子开始发育第二性征,家长需要转变教育观念,尊重孩子的选择权。李玫瑾教授强调,父母要允许孩子适当的顶嘴和叛逆,不要成为孩子的第一个霸凌者。一个公平、尊重的成长环境,能够培养出自信、勇敢的孩子。
情感滋养与心理支持
除了分阶段的教育方法,李玫瑾教授还强调了情感滋养与心理支持的重要性。父母应该:
- 建立积极的家庭氛围
- 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
- 通过言语和行动表达爱意
- 鼓励孩子探索新事物
- 设定合理的期望
-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李玫瑾教授指出:“心理学上最残忍的教育,就是让孩子怕你。如果一个孩子在家被父母欺负,那他一定会被全世界欺负。”父母应该给孩子足够的宽容,允许他们犯错,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口不择言伤害孩子,尊重他们的选择,而不是试图控制。
结语
李玫瑾教授的教育理念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养育孩子不是简单的物质堆砌,而是需要在不同阶段给予恰当的情感和心理支持。通过理解接纳、积极鼓励和耐心陪伴,我们才能培养出既优秀又身心健康的孩子。让我们从现在做起,用爱和智慧为孩子的成长之路点亮一盏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