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年》:一部承载历史与文化双重使命的剧集
《太平年》:一部承载历史与文化双重使命的剧集
2024年10月,重大历史题材剧《太平年》在横店正式开机。这部由华策集团出品、董哲编剧、杨磊执导的历史剧,以五代十国时期为背景,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和平统一故事。
一段被忽视的历史
五代十国(907-960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分裂时期,短短53年间,北方相继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则有前蜀、南吴、闽、楚、南汉、荆南、吴越、南唐、北汉等十国并立。这一时期战乱频仍,民生凋敝,却也孕育出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创新的历史剧表达
《太平年》的故事从公元941年讲起,那一年,吴越国王钱元瓘离世,新主少年继位,吴越王室陷入内外交困。五年后,王弟钱弘俶自请随使臣北上汴梁朝贺正旦,然而汴梁的局面竟是契丹兵临城下,天子石重贵称臣契丹,宰相冯道在风雨飘摇中权衡各方。此行,钱弘俶经历了北方家国破碎、人伦失序的惨淡,在危难中与柴荣和赵匡胤结下深厚的情谊。回到吴越国,钱弘俶一改往日自由散漫的个性,在朝廷大展拳脚,内除奸臣、外打豪强,又于政权动乱之时扛起国主的重任。另一方面,北方的赵匡胤,继承了柴荣未尽的事业,建立北宋政权,兴兵南下。最终,在北宋统一的大势和天下黎庶的福祉面前,赵匡胤、钱弘俶摒弃兵戈,于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完成了“纳土归宋”和平统一的历史创举。
编剧董哲在创作中独辟蹊径,没有简单地将这段历史描绘成一部战争史诗,而是聚焦于“纳土归宋”这一和平统一事件。他通过三个维度来构建故事:建立表达、人物塑造和结构故事。董哲表示:“在创作中,表达是度量衡,人物是尺子,故事是由人物这把尺子量出来的,而人物这把尺子上的刻度是由表达这个度量衡来决定的。”
吴越文化的传承
《太平年》的另一大亮点是对吴越文化的深度挖掘。吴越国虽偏安一隅,却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吴越王钱镠的“保境安民”理念,以及“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的浪漫情怀,都成为该剧的重要文化符号。
吴越文化的核心是钱氏家训。钱镠去世后,后人将《武肃王八训》《武肃王遗训》提炼完善,系统总结为当前流行于世的《钱氏家训》,成为钱氏宗族乃至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遗产。《钱氏家训》篇幅虽短,但字字珠玑,通过个人、家庭、社会、国家4个层面,建立了家庭与个人、社会、国家的纽带,一直润物细无声地滋养着一代代钱氏后人,也影响着江浙的地方文化。
文旅融合的新尝试
《太平年》的拍摄不仅仅是艺术创作,更是一次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该剧在创作过程中,就已开始探索与地方文旅的深度结合。例如,临安区作为吴越文化的发源地,正在全面推进吴越国衣锦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预计2025年12月将建成开放城址公园区块,2026年将完成吴越文化历史商业街区建设,从而立体打造吴越文化经典地标。
此外,临安深入挖掘吴越文化内涵和新时代文化价值,联合国家京剧院、浙江话剧团、杭州歌剧舞剧院、中南卡通等专业院团和影视公司,推进京剧《纳土归宋》、话剧《吴越长歌》、实景剧《陌上花开》、歌曲《千年吴越》、电视剧《太平年》、网络动画片《钱王传奇》、纪录片《吴越国》等多门类、各领域文艺精品创作。其中,京剧《纳土归宋》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亮相中国戏剧节,网络动画片《钱王传奇》入选国家广电总局重点扶持项目。
历史剧的复兴
在历史剧市场低迷的背景下,《太平年》的开拍被视为历史剧创作的复兴之作。中广联副会长李京盛在开机发布会上表示:“近年来,历史剧的创作在市场中处于低谷。在这种情况下,《太平年》的开机,是一件中国影视界和历史剧创作者值得为之鼓舞和兴奋的事情。”
《太平年》的创作团队阵容强大:总出品人赵依芳、出品人傅斌星、制片人王燕、编剧董哲、导演杨磊等,都是业内资深人士。演员阵容也颇具实力,白宇饰演钱弘俶,朱亚文饰演赵匡胤,俞灏明饰演郭荣,三位实力派演员将共同演绎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从1986年的《努尔哈赤》到《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历史剧一直是国产剧的明珠。然而,过去十年,历史剧逐渐被古装剧所取代。如今,《太平年》的出现,或许预示着历史剧的回归。它不仅是一部讲述五代十国历史的电视剧,更是一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结语
《太平年》的开拍,标志着历史剧创作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该剧通过创新的叙事手法、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良的制作团队,有望成为历史剧复兴的标杆之作。同时,该剧与地方文旅的深度融合,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开辟了新的路径。让我们期待这部承载着历史与文化双重使命的剧集早日与观众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