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仲行情持续低迷,药农转型谋新路
杜仲行情持续低迷,药农转型谋新路
“杜仲,这味有着数千年应用历史的中药材,近年来却让不少药农陷入了困境。在四川成都荷花池中药材市场,杜仲树皮的价格仅为每公斤25至26元,而在安徽亳州,这一价格更是低至17至18元/公斤。这样的价格水平,让许多依赖杜仲种植的农户面临着微薄的收益甚至亏损。
这一现状与20多年前形成了鲜明对比。自1998年以来,杜仲价格一直围绕10元每公斤波动,远低于许多其他中药材的价格水平。尽管杜仲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和战略意义,被列为国家二级珍贵保护植物,但市场表现却始终低迷。
这种低迷的行情与政府对杜仲产业的重视形成了鲜明对比。从建国初期开始,杜仲就被视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全国杜仲产业发展规划(2016—2030年)》更是将杜仲定位为国家储备林树种,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建设杜仲良种高效栽培产业基地。河南省政府发布的“十四五”生态环保规划中,也将杜仲列为“十大豫药”之一,并设定了明确的种植面积和产值目标。
然而,政策的支持并未能有效提振市场。杜仲的生长周期长达15年以上,这使得药农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才能获得回报。同时,杜仲的种植和加工技术要求较高,需要特定的气候和土壤条件,这些都成为了制约其发展的因素。
面对困境,一些药农已经开始谋求转型。在四川泸州,药农姚静通过成立四川卢川中药文化产业园,不仅带动了当地中药材种植,还延伸了产业链,实现了“种植+加工+旅游”一体化发展。目前,泸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3万余亩,2023年产量2万余吨,产值超2亿元。
在湖南华容县,51岁的白斯文带领村民们种植中药枳壳,如今种植规模已发展到5800亩,每亩收入可达1万元以上。这些成功案例为陷入困境的药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尽管当前杜仲行情低迷,但其作为名贵中药材和重要战略资源的地位不容忽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变化,杜仲产业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对于药农来说,或许需要在坚持种植的同时,探索更多元的发展路径,以应对市场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