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非暴力沟通》: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神奇而平和的沟通方式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非暴力沟通》: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神奇而平和的沟通方式

引用
豆瓣
1.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5861615/

为什么我们满心是爱,却总是出口成伤?如果你也有情感和人际方面的沟通困扰,不妨读读这本《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重点是介绍一种神奇而平和的沟通方式,即非暴力沟通,它是通过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这四个要素来实现高效沟通,消除分歧和争议,解决冲突和争端。同时,该书也强调了异化的沟通方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教导人们如何运用同理心和共情力观察感受对方,找到对方的目的,然后加以应对,最终通过怀着慈爱之心解决或者共同面对问题。

当你听到这本书的书名,《非暴力沟通》的时候,可能会感到有点奇怪。要说沟通,那肯定是平等对话,互相协商,这显然是非暴力的行为啊。难道还有暴力沟通不成?如果都动用暴力了,那还能叫沟通吗?

本书的作者告诉我们,当然有。暴力沟通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有时候你可能自己都没有注意到,就莫名其妙地陷入暴力沟通当中了。

比如你最近接了个项目,时间很赶,每天都要加班到十一二点。结果你的夫人就不高兴了,你一进门,她就瞪着眼睛生气地说:“你还知道回来!天天这么晚回家,家里什么都不管,谁知道你是真加班去了还是跟人喝酒去了!”她这么一说,你也火了,本来就很累了,回家还没喘口气,就被夫人一顿说,于是你们大吵一架,各自生了一肚子气。这样的场景啊,就是典型的暴力沟通。这还是生活中的小事,往大了说,包括很多国际上的争端,也充满了这样的暴力沟通和剧烈的冲突,让民众饱受战争之苦。

总之啊,暴力沟通不但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还会让问题越来越严重。产生的后果就是会让一个人,一个家庭,甚至一个群体,一个国家的人,都非常的不幸福。而这种无处不在的暴力沟通现象,正是本书要解决的问题。

“非暴力沟通”既是书名,也是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这个理论的创始人叫做马歇尔·卢森堡,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也是一名临床心理学专家。他在工作中运用这套“非暴力沟通理论”解决过许多人的心理问题。而且除了解决个人问题以外,就连国际层面的冲突,卢森堡博士和他的非暴力沟通理论,也曾经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了缓和美国和巴勒斯坦之间的紧张关系,卢森堡博士应邀去巴勒斯坦做了一场演讲,当时台下的许多巴勒斯坦人就痛骂卢森堡,让他这样的美国人滚出巴勒斯坦。结果卢森堡博士通过自己的非暴力沟通,不仅稳住了局面,而且在演讲结束后,原本痛骂卢森堡的巴勒斯坦人,竟然邀请他去家中做客。像这样的经典案例,在书里都有详细介绍,这些通过沟通来解决剧烈冲突的经典案例,会让你深深感受到沟通的巨大能量。同时,和其他介绍沟通技巧的书籍相比较,这本书也就显得更加的权威了。

在非暴力沟通的理念中,沟通不再是一场权力的较量或是情感的宣泄,而是一种充满爱与理解的心灵交流。它强调在沟通过程中,我们应避免使用暴力或攻击性的语言,转而寻求和谐、共赢的解决方案。这样的沟通方式不仅能够化解冲突,还能够增进彼此的理解和信任,为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非暴力沟通的4个要素,教会你好好说话

非暴力沟通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四个要素,它们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这种独特的沟通方式。

首先是观察。观察,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在非暴力沟通中,我们需要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尽可能客观、真实地描述事实。这意味着我们要摒弃主观臆断和情感色彩,只陈述事实,为后续的沟通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在沟通时,常常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这就导致了沟通时,对方接收到的可能是被批评的信息,并进行反驳。观察是对看到的事情进行具体、客观的描述。评论是对看到的事情下结论。进行评论性的沟通,往往会让对方产生负面情绪,消极面对,进行反驳,场面一度失控,失去了沟通的初心。当然我们不可能完全很客观不做评价,非暴力沟通不鼓励绝对化的评论,主张基于特定时间和环境中的观察。要求观察客观事实,说出观察结果,但不要绝对化的评论。

如果观察和评论混淆不清,对方容易产生抵触情绪。

高三学生小王最近就因此而烦心。这天早上,小区电梯坏了一部,小王上学迟到了2分钟。他被老师教育了一节课,说他“没有时间观念,不爱学习”。他很不服气:“迟到2分钟,训我一节课,谁更没有时间观念?迟到一次,就上纲上线说我不爱学习,我每天在学校十几个小时,都在玩吗?”

“迟到一次”的事实,演变成“没有时间观念、不爱学习”的评论,其实是我们常犯的错误。

我们常常使用评论来描述观察结果,而且倾向以偏概全,夸大事实。孩子做错一道题,说他“真笨”;男人玩游戏,说他“没有上进心”;女人没做饭,说她“太懒”;同事一件工作没做好,说他“没有能力”……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没有人喜欢被人评头论足,而且满含批评。

听到这种负面的绝对化评论,内心沮丧,还怎么和颜悦色地沟通?非暴力沟通主张评论要基于特定时间和环境中的观察,而不是一概而论。

“他这周迟到了2次”,而不是“他总是迟到”。

“这场球赛踢输了”,而不是“他踢球水平太烂”。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描述观察结果时,要实事求是,有一说一,而不是妄加评论,夸大其词。

其次是感受。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即如何表达内心的感受。遗憾的是,感受常常被人忽略。在非暴力沟通中,我们鼓励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状态。这并不是要我们无节制地发泄情绪,而是要清晰、准确地传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让对方能够更好地理解我们。

在家庭中,如果家庭成员无法表达情感,那是很悲哀的,这会堵塞我们沟通的桥梁。常常我们觉得感受并不重要,甚至体会不到自己的感受是什么,就更不用说表达了。表达自己的感受可以让别人更了解自己,也可以避免很多的误解。

心理学家罗洛·梅说:“成熟的人十分敏锐,就像听交响乐的不同乐章,不论是热情奔放,还是柔和舒缓,他都能体察到细微的起伏。”

同一件事带给每个人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你的行为表现在别人看来也可能会想到其他方面,直接表达出自己的行为感受,更好的建立沟通,达到自己的需求。

遗憾的是,感受常常被人忽略。书中讲了作者自己的一段经历。

9岁时,有一天放学后,他躲在教室不敢回家,因为校门外有几个男生等着打他。老师发现了,让他离开学校,他说很害怕,老师却说:“男孩子不要胆小怕事!”几年后,他成了一名运动员,感受更微不足道。教授只管你是否拼尽全力,而不管你身体是否疼痛。有一次,手腕骨折,没有接受任何治疗,依然忍痛坚持棒球训练一个月。长期忽略感受,感受就渐行渐远,从而失去体会和表达感受的能力。我们常常将感受和想法混为一谈,以为在表达感受,其实只是想法。

“我觉得你不爱我”,这是想法,感受可能是“我很伤心”。

“我很没用”,也是想法,感受可能是“我感到苦恼。”

余秋雨曾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真正可以对另一个人的伤痛感同身受,你万箭穿心,你痛不欲生,也仅仅是你一个人的故事。”

人类的悲欢本不相通,倘若遮遮掩掩,更加无法感同身受。

使用具体而非模糊的情绪词汇,有助于更清晰地表达感受。

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说自己“感动”、“惊喜”,也可以大大方方地承认自己“愤怒”、“悲伤”。欢乐与人分享,欢乐加倍;痛苦与人分享,痛苦减半。与其内心翻江倒海,表面波澜不惊,不如清清楚楚地表达感受,争取理解和支持。

接下来是需求。需要,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即说出感受背后的需要。在明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后,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挖掘自己的需求。这需要我们深入反思,明确自己真正需要什么,然后以一种积极、正面的方式表达出来。

需要和期待是否得到满足,这决定了我们的感受。使用以下表达方式时,我们可能就已经忽视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

1)只提及相关的事情。

2)只提及他人的行为。

3)指责他人。

我们可以通过“我(感到)……因为我……”这种表达方式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

对许多人来说,说出需要并不容易。

一个贫穷的小女孩,无论她想要什么,哥哥姐姐都会训斥她贪心。于是,她不敢再表达需要。14岁时,妹妹阑尾手术后得到一个漂亮的小钱包,她也很想要,但是不敢说。她假装病痛,几个医生都无法诊断,决定做手术。手术后,她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小钱包。她高兴地把钱包递给一个护士看,护士以为是送给她的,拿走了。女孩目瞪口呆,却什么也说不出来。小女孩不会表达需要,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而我们常常以批评、抱怨等错误的方式来表达需要。需要陪伴,却说“你只知道工作,一点儿都不顾家。”

需要帮忙,却说“我每天累死累活,你却逍遥自在。”

批评、抱怨唤醒的常常是对方的反驳与申辩,只会让事情加速朝相反的方向前进,结果事与愿违。《穷查理》中有句话:“成功永远属于那些敢于说出自己渴望的人。”中国人一向以含蓄为美德,三分靠说,七分靠猜,猜来猜去,猜出一堆误会和嫌隙。

除了你自己,没有人真正懂你。你不说,就没有人知道你的需要,甚至连自己都不清楚自己的需要,又怎么可能得到满足?

欲言又止,弯来绕去,不如明确说出需要,更有可能获得积极的回应。

最后是请求。请求,是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即清楚地告诉对方,希望他做什么。在非暴力沟通中,我们提出的请求应该是具体、可操作的。这样一来,对方就能更清楚地了解我们的期望,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满足我们的需求。同时,我们也要保持开放和灵活的态度,愿意倾听对方的反馈并作出相应的调整。

在表达观察、感受和需要之后,我们请求他人的帮助。注意要请求不要命令,因为一旦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会不太想满足我们的请求。

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出请求容易得到积极回应呢?首先我们提出的请求越具体越好,不要用笼统抽象的词语,意思含糊不清,别人就难以了解我们到底想要什么。其次要请求反馈,并了解他人的反应。我们的意思和别人的理解有时可能是两回事。请求反馈能确保对方准确把握我们的意思。表达请求,需要区分请求和命令。小吴家庭贫困,小杨丢了钱,一口咬定是小吴偷的,并且当众翻看小吴的抽屉,但没找到钱。他四处造谣,说小吴是惯犯。小吴因此失去了助学金,也失去了朋友。后来,小杨在自己的床铺下找到了钱。小杨向小吴道歉,请求原谅,小吴愤怒地摔门而去。小杨说:“我都道歉了,他至于么?真是小心眼!”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如果请求者批评、指责,或者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就是命令。小杨请求原谅,小吴不肯,小杨指责对方,这不是请求,而是命令。咄咄逼人、强人所难的请求,其实就是命令,只会适得其反。而含糊不清的请求,则让人捉摸不透。

比如,妻子想让丈夫帮自己做家务,却说:“你少玩点游戏,好吗?”丈夫果真关掉游戏,却打开了电视。妻子火冒三丈,丈夫却莫名其妙。请求越具体清晰,越可能得到想要的结果。

正如书中儿歌所言:“让我不要这么做,那我要怎么办?我只知道,让我不要这么做,我就偏不想答应你。”

使用正向、具体的语言,真诚而耐心地提出请求,才有可能得到有效的回应。

非暴力沟通的应用与实践

  1. 个人成长与人际关系处理

在非暴力沟通的理念下,个人成长不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而是与周围人际关系紧密相连的。通过增进自我认知,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的需求、感受和价值观,从而提升沟通技巧。这种提升不仅让我们在表达上更加明确和真诚,还能在倾听他人时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尊重。当冲突和矛盾出现时,非暴力沟通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平和、有效的解决方式,让我们能够在维护自己权益的同时,也尊重他人的感受和立场,从而改善人际关系,减少不必要的纷争。

  1. 家庭关系维护与团队协作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非暴力沟通实践的重要场所。在家庭内部,通过运用非暴力沟通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表达爱、关心和支持,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同时,非暴力沟通也能帮助我们有效地处理家庭中的矛盾和冲突,避免伤害和隔阂的产生。在团队协作中,非暴力沟通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够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开放交流、互相倾听和尊重,从而达成共识、解决冲突,提升团队的整体效能和凝聚力。

  1. 社会层面的非暴力沟通推广

非暴力沟通在社会层面的推广具有深远的意义。在教育领域,通过培养学生的非暴力沟通能力,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升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在公共事业领域,非暴力沟通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冲突解决方式,促进社会各方的理解、合作和共赢。同时,非暴力沟通对于社会和谐与冲突解决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彼此的需求和立场,消除误解和偏见,从而减少社会冲突和暴力事件的发生,推动社会的和平与发展。

非暴力沟通的进一步探讨

  1. 暴力沟通的来源与表现形式

在深入探讨非暴力沟通之前,我们有必要先理解暴力沟通的根源及其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暴力沟通并非总是显而易见的身体暴力或言语侮辱,它往往潜藏于我们日常的语言和交流之中。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个体心理因素,都在无形中塑造着我们的沟通方式。在某些社会环境中,竞争和压力可能导致人们采用攻击性或防御性的沟通方式,从而形成了暴力沟通。

暴力沟通的具体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从冷漠忽视到言语威胁,再到直接的侮辱和攻击,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对人际关系造成损害。它不仅阻碍了有效沟通,还可能引发对方的恐惧、愤怒和挫败感,进而破坏信任和尊重的基础。

2. 提升元认知能力与培养爱自己的能力

要摆脱暴力沟通的困境,首先需要提升我们的元认知能力,即对自己沟通方式和习惯的反思意识。通过仔细观察和记录自己的沟通行为,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交流中是否存在暴力倾向,以及这种倾向是如何影响自己和他人的。

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学习并实践非暴力沟通成为培养爱与理解能力的关键步骤。非暴力沟通强调倾听与表达并重,鼓励我们以尊重和理解为前提,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通过这样的沟通方式,我们不仅能够减少冲突和误解,还能在交流中传递出爱和关怀,从而建立更加和谐、积极的人际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培养爱自己的能力也至关重要。爱自己并不意味着自我放纵或忽视错误,而是指学会以善意和关怀的态度对待自己,尤其是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通过培养这种能力,我们将更加有力量去理解和接纳他人,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不仅仅是一种沟通技巧,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人与世界充满善意和理解的哲学。当我们学会用非暴力的方式去沟通,去了解他人,了解自己,我们便能在这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一种平和的力量,这种力量能够化解冲突,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我们的内心更加宽广和深邃。

对个人而言,非暴力沟通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我,倾听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升个人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对社会而言,非暴力沟通则是一种强大的社会黏合剂,它能够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减少社会摩擦和冲突,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因此,我们衷心希望非暴力沟通的理念和方法能够得到更广泛的社会实践和推广。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职场还是社会各个角落,我们都需要更多的人去学习和运用非暴力沟通,让这种平和、理解、尊重的沟通方式成为我们生活的新常态。

展望未来,我们对非暴力沟通的发展充满期许。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精神需求的提升,我们相信非暴力沟通将在未来的沟通方式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种沟通技巧,更是一种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是我们共同追求和平、理解、尊重的美好愿景的体现。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