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题海战术,提升高考关键能力:专项训练助力高效备考
打破题海战术,提升高考关键能力:专项训练助力高效备考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题海战术和机械刷题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的考试要求。本文将为您解析高考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并提供科学有效的备考策略,帮助您在新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高考改革方向
高考蓝皮书紧扣高考改革方向,洞悉高考命题意图,参透高考命题逻辑,帮助广大师生准确把握高考命题动向和高效备战高考。结合近年来尤其是2024年的高考命题,我们可以从“一个坚持、两个转变、三条逻辑主线、四项命题原则、五大关键能力”对高考综合改革进行把握,这也是我们把握高考改革方向的重要视角。
“一个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创新人才培养在我国教育改革事业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这是我们理解和把握本轮高考综合改革的核心要旨,高考改革的全部内容和工作均围绕这一个“坚持”展开。
“两个转变”:高考命题要实现从“解答题目”向“解决问题”转变,实现从“考知识”向“考能力素养”转变,这是高考内容改革的根本转向。
“三条主线”:高考命题将紧扣“核心价值金线”“能力素养银线”“情境载体串联线”三条主线展开,坚持正确导向和育人导向,重点考查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加强情境创设,进一步增强试题的开放性、创新性和探究性,助力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升。
“四项原则”:高考命题呈现出典型的“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无情境、不成题;无任务、不立题”这四个特征,同时也是近年来高考命题遵循的一般性原则。
“五大能力”:高考着重考查的五项关键能力,包括但不限于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语言组织与表达等。
与此同时,高考蓝皮书指出,在教育强国建设和高考综合改革的背景下,面对新的改革要求,高中教育理念和教学观念要实现五个转向:从“知识就是力量”转向“思维就是力量”,从“知识传递”转向“知识建构”,从“感性顿悟”转向“理性规范”,从“高分低能”转向“高分高能”,从“授人以鱼”转向“授人以渔”。
新高考应对之策
新高考最大的特点就是从“考知识”向“考能力素养”转变。题海战术和机械刷题对“知识为主型”的考试非常有效,却与“能力素养为主型”的考试背道而驰,能力素养无法通过死记硬背或机械刷题得到真正提高,机械刷题等传统备考方式将逐步失效,题海战术那套传统备考模式越来越难以应对新高考。
长期以来,高考复习采用“题型+套路+海量重复练习”的模式,广大一线师生为了适应新高考付出了很多的努力。有不少学校和师生采用“以不变应万变”的应对方式,也即依旧采取传统的备考策略:总结近年高考新题型+提取和归纳解题套路+实施题海战术。这种“授人以鱼”的备考方式从一开始就注定与新高考背道而驰。进入新高考的考生会发现这种题海战术和机械刷题越来越难起作用,其收益也将逐步降低。
高考关键能力、思维品质和学科素养成为新高考的考查重心,开放性、探究性和创新性已成为高考命题的一般要求,而传统的解题套路化和题海战术在提高学生的关键能力、思维品质和学科素养上是低效率的乃至是起反作用的。所以,有效应对新高考的策略应该是“授人以渔”,也即通过系统、规范、针对性的训练加强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训练,提升思维品质,而非“授人以鱼”(总结解题套路并实施题海战术)。
这里讲到的“授人以渔”是指通过长期、规范、专业的针对性训练,培养学生一整套可迁移的包括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在内的高阶思维能力。关键能力包括但不限于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语言组织与表达等。而学科素养是指在一个又一个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完成特定的学科任务而展现出来或生成的综合品质。高考命题的“素养导向”就是通过特定的情境创设,考查学生调动、运用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高质量完成特定学科任务的综合表现。只有通过系统规范的训练,掌握这一套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渔”,学生才能更好、更高效地应对高考综合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