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跨界诠释柳编定制家居 襄阳学生领航传统技艺涅槃重生
AI跨界诠释柳编定制家居 襄阳学生领航传统技艺涅槃重生
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一项看似不起眼的传统手工艺——柳编,正在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建工学院大三学生霍梦涵及其团队的努力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面对市场挑战和技艺传承的困境,20岁的霍梦涵凭借对柳编事业的热爱与执着,走出了一条品牌化、创新化的发展道路。
敏锐捕捉新趋势,顺势而为谋项目
霍梦涵出生在“柳编之乡”,祖辈三代种植柳条。得天独厚的家庭环境,让小姑娘对柳有着深厚的感情。儿时最深的记忆之一,就是陪着家长去接触品类繁多但也颇为精致的柳编制品。进入大学以后,她有幸拜师于国家级非遗代表作传承人杨进邦老师和程河柳编传承人朱德安老师,学习柳编技艺,精进编法能力。
然而,作为未来室内设计师的霍梦涵发现,快消时代下的互联网平台上,各种藤、麻,甚至复合材料都在抢占柳编的市场。更让她不愿面对的事实是,编织类产品单从生活用品类的筐筐篓篓来说,天然柳编在现今市场上并不占优势。切身感受到柳编手艺的光辉在逐渐消失,她心急如焚。
为了让自己热爱的柳编产业之路越走越宽广,霍梦涵意识到,品牌和创新也许才是唯一出路。在各种装饰公司和定制家居公司跟岗学习及深入企业的过程中,她发现编织品类植入定制家具的案例越来越多,中国范、国潮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也许,真的柳编和定制家具,能是好搭档呢?”霍梦涵心里想着。
于是,在建筑工程学院院长李炳顺教授的鼓励与支持下,霍梦涵根植于内心的振兴柳编的梦想发芽,做事雷厉风行的她想顺势行动,召集了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创立了柳编万物工作室,这个融合了传统与创新的项目即将扬帆远航。
扎根当地借平台,AI助力迸新能
万事开头难,想事容易做事难。为了把准项目大方向,调研清楚市场动态,更好整合资源,以霍梦涵为首的团队成员用行动践行新时代好青年的责任和担当。
工作室自创立以来,百余次走进田间工坊,近万次手绘纹样草图,找资源、跑市场。除了本地,还经常赴临沂、阜阳等柳编基地调研。一方面,带领团队成员调研20余次,针对柳编难成型、承重力不够、手工编织规格不统一等痛点尝试创新研发。调研中得出结论,编制部品融合家具的关键是款式和效果、美感以及材料的稳定性。围绕这些关键点,分阶段逐个攻破。工艺创新,重点放在强化原材料的稳定性上,通过机械升级、技术革新和手法步骤优化,使柳枝、柳条、柳皮等原材料在着色、薄度和韧性方面大幅提升。截至目前,团队共申请了10余项相关实用新型专利。
另一方面,霍梦涵和团队成员在充分发挥设计专长的基础上,由专业老师牵线搭桥,多名行业内的知名设计师大腕参与指导,创新柳编设计,提取传统元素、纹样花型,在传承传统的六大编法的基础上创新,形成300+数字化柳编技法资源库,再将柳编纹样与数字化相结合,进行结构化、变异、重构,建成数字化4000+图案资源库。团队将AI技术和现代设计相结合,不断丰富资源库,定期投喂AI大模型,让AI设计出更多新潮的满足客户需求的新款式,让柳编样式更美观时尚,精准设计、快捷出图,获得行业及客户们的广泛赞誉。
同时,在商业模式上,取长补短,形成多赢局面。采用“OEM”模式,通过与朱德安老师的合作,建立自有材料加工和制作工坊、借助学校牵头组建的全国定制家居产教融合共同体平台,与多家公司签订订单合同、通过与湖北、四川等多家定制家居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串联形成研、产、供、融、销全链条闭环模式。
乡村振兴优产业,团队聚力共筑梦
霍梦涵带领团队充分挖掘柳编中国文化元素,目前已开发3大类、4种风格、10个型号的柳编家具单片部品,可融入90%全屋定制家具中,形成定制家具新部品体系。单片部品植入家具,搭配柳编饰品,打造简约雅致的新中式柳编风。
合作社成为公司的生产基地以后,朱老师带头负责工艺流程和品质把控,为了节省成本,编工优选当地赋闲人员,为当地农户增收提供更多渠道,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力。
得知这一消息,湖北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网络营销与直播电商专业的学生沈俊杰,欣然加入其中,成为联合创始人,立志与霍梦涵一同打造独特的柳编品牌。
研发的新品既有中国文化内涵、又有时代元素,改造传统柳编单品,研发国潮系列单品,走向国潮、高端。这些产品不仅具有中国文化内涵,还融入了时代元素,为了让产品更快走向市场,大家深入市场,找到多家企业洽谈投资合作事宜,与樊城区邦诺全屋家具定制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团队的项目还得到了襄阳市信息与标准化研究所、程河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产品目前主要服务定制家俱厂商、装饰公司、软装公司。线上通过搭建矩阵账号引流,线下签订意向订单150万。
霍梦涵表示,下一步,团队要继续学以致用,用美学和数字化赋能柳编蝶变,开拓中国柳编产业新业态,立志复兴柳编技艺,持续助力乡村振兴,让柳编国潮走向世界。
(本文原文来自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