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家庭手机使用新规出炉!
小学生家庭手机使用新规出炉!
2025年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这一政策的出台,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小学生手机使用问题的广泛关注。
政策解读:严格管理是大势所趋
根据教育部的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学校要将手机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制定具体办法,明确统一保管的场所、方式、责任人,提供必要保管装置。
各地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相继出台校园手机管理“禁令”。例如,郑州规定中小学校严格限制学生将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带入学校,除教学必需外禁止带入课堂;广州则规定学校可禁止学生携带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进入学校或者在校园内使用,对经允许带入的应当统一管理,除教学需要外严禁带入课堂。
专家建议:合理使用是关键
德国教育专家建议,儿童在9岁之前不应拥有自己的智能手机。不过,一种可以打电话但不能上网的手机适合儿童随身携带,以便紧急情况下与家长联系。教育专家还建议:7至8岁儿童每天最长30分钟玩弄手机,8至9岁儿童每天最长45分钟,以此类推。
现实挑战:多方因素需考量
然而,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现实挑战。一方面,部分商家为牟利,开发销售“藏手机神器”等逃避监管的产品,如藏手机水杯、镜中藏手机等,这些产品在电商平台销量可观,给学校管理带来困扰。
另一方面,家长在管理孩子手机使用方面也面临诸多难题。例如,有的孩子为了玩手机,不惜熬夜到凌晨三四点,白天下午才起床,只吃一顿饭,而且吃得很少。有的孩子甚至以不上学相威胁,要求家长为其购买手机。
解决策略:家校社协同发力
面对这些挑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协同发力,共同营造健康有序的手机使用环境。
家庭层面:建立规则,培养自律
家长应与孩子共同制定手机使用规则,明确使用时间和场合。例如,可以规定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上限,设定特定时间段(如用餐、就寝前)禁止使用手机。同时,家长要以身作则,减少自身对手机的依赖,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
学校层面:加强教育,提供服务
学校应开设数字素养课程,教育学生如何识别信息真伪、保护个人隐私、合理安排在线时间。同时,学校要提供必要的服务设施,如设置公用电话,满足学生与家长的沟通需求。对于违规使用手机的学生,学校应依据《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进行合理管教。
社会层面:多方联动,形成合力
电商平台应加强对“藏手机神器”等违规产品的监管,及时下架相关商品。社区和学校可以联合举办户外活动,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增进亲子关系,同时远离电子屏幕。此外,社会各界应提供更多有益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结语:家校合作,共促成长
小学生手机使用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家长要承担起第一责任人的角色,学校要发挥教育引导作用,社会要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只有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实现科学管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