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万村支书涉腐:揭秘基层“小官大贪”现象
7.7万村支书涉腐:揭秘基层“小官大贪”现象
7.7万村支书涉腐:基层反腐形势严峻
2024年1月至9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立案查处7.7万名现任或原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涉腐案件。这一数据较2023年全年查处的6.1万人有显著增长,反映出基层腐败问题的严峻性。
这些案件涉及的腐败行为多种多样,包括吃拿卡要、雁过拔毛、虚报冒领、贪污侵占、截留挪用、优亲厚友等,直接损害群众利益。例如,山西省浑源县下韩村乡花疃村原党支部书记范振茂,通过签订虚假征地协议等方式骗取征地补偿款53万余元;海南省陵水县群英乡群英村原党支部书记郑德荣,在政府采购水葫芦打捞船过程中,通过虚假合同等方式骗取国家财政资金。
“小官大贪”:基层腐败的新特点
“小官大贪”现象成为当前基层反腐面临的新挑战。辽宁省辽阳县首山镇孔姓台社区原党支部书记曹军,利用职务便利挪用集体资金8730万元,侵占集体资金8280万元,涉案总金额近1.7亿元,相当于当地全年财政收入的近两成。
这种现象并非个例。安徽省滁州市不动产登记中心95后工作人员张雨杰,三年多时间侵吞公款6900多万元;山西省科级煤炭干部郝鹏俊涉案3.05亿元;“史上最牛股长”李华波套取近亿元公款。这些案例表明,基层岗位虽然职级低,但掌握着关键资源分配权,成为腐败滋生的温床。
基层反腐成效与挑战
2024年以来,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59.6万个,处分46.2万人,移送检察机关1.5万人。这些数据表明,反腐败斗争正在向基层延伸,取得显著成效。
然而,基层反腐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基层监督力量相对薄弱,难以有效制约关键岗位的权力;另一方面,一些基层干部利用制度漏洞,采取隐蔽手段进行腐败,增加了查处难度。
完善治理:构建基层反腐长效机制
要有效遏制基层腐败,需要从多个层面完善治理机制:
完善基层监督体系:加强纪检监察、巡察、审计监督等力量的贯通融合,充分发挥乡镇纪委的“前哨”作用,对村重要事务决策、资源资产管理等重要环节开展“嵌入式”监督。
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建立健全惩治震慑、制度约束、提高觉悟一体发力的防治机制,持续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
健全村务公开和责任公示机制:提升治理透明度,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强化群众监督作用:通过民主评议、媒体曝光等手段,形成多元监督格局,确保社会监督的深度介入。
建立行贿人“黑名单”制度:完善对重点行贿人的联合惩戒机制,加大对行贿行为的惩治力度,切断腐败利益链。
基层反腐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通过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强化监督制约,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蝇贪蚁腐”,维护群众利益,巩固党的执政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