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网信办联手南都发布:未成年人直播监管新举措
国家网信办联手南都发布:未成年人直播监管新举措
近日,国家网信办联合南都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发布了最新的《网络直播App未成年人保护报告》,针对30款直播类App进行了全面测试调研。报告显示,在隐私政策合规、账号创建及家长同意、内容建设及审核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并提出了多项改进建议。此次发布旨在进一步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空间,加强信息技术在未成年人直播监管中的应用,为孩子们营造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
报告主要发现
调研发现,虽然各大直播平台都声称重视未成年人保护,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隐私政策合规性不足:部分App的隐私政策中对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存储等环节的规定不够明确,缺乏专门针对未成年人的隐私保护条款。
账号创建及家长同意机制不完善:虽然大多数平台要求实名认证,但未成年人仍可通过借用家长身份信息等方式绕过监管。调研显示,近四成的孩子会使用家长的账号绕开防沉迷监管,其中近三成是在亲属不知情的情况下冒用他人信息。
内容建设及审核存在漏洞:尽管各大平台都建立了内容审核机制,但仍有不少涉及未成年人的不良内容流入平台。例如,一些主播利用“网红儿童”进行违规牟利,发布校园霸凌、不良价值观等内容。
“青少年模式”使用率低且体验不佳:虽然大多数平台都设置了青少年模式,但其内容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平台的青少年模式下仍能搜索到不良内容。此外,青少年模式的开启和退出机制过于简单,容易被未成年人破解。
监管现状与挑战
实名认证漏洞:尽管国家已经出台多项政策,要求直播平台严格落实实名认证制度,但未成年人仍可通过各种方式绕过这一监管。例如,一些孩子只需通过输入默记的家长身份证号,一次注册即永久绑定;或假借学校相关活动测评需要家长代刷脸等,就能轻易绕开实名认证监管。
家庭网络素养教育缺失:调研显示,17%左右的家长不监管孩子上网,也不过问网络消费。这表明部分家长缺乏必要的网络素养,无法有效引导孩子健康使用互联网。
平台监管不到位:尽管各大平台都建立了内容审核机制,但仍有不少涉及未成年人的不良内容流入平台。例如,一些主播利用“网红儿童”进行违规牟利,发布校园霸凌、不良价值观等内容。
技术手段滞后:目前,大多数平台仍依赖传统的关键词过滤和人工审核,难以有效应对不断变化的违规内容。例如,一些用户利用AI绘图技术,恶意将未成年人图片转换成儿童怀孕状态、身穿裸露服装等恶俗低俗漫画。
专家建议与改进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专家提出了以下建议:
加强平台技术升级:平台应采用更先进的AI技术,提高内容审核的准确性和效率。同时,应建立动态实名认证机制,通过人脸识别等技术防止未成年人借用他人账号。
提升家庭网络素养教育:家长应主动学习网络知识,提高自身网络素养。同时,学校和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共同构建家庭网络素养教育体系。
完善法律法规: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平台责任和处罚标准。同时,应加强对违规平台的执法力度,确保政策落地。
多方协同治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需要政府、平台、学校、家庭等多方共同努力。各方应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共享信息资源,形成合力。
结语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在网络时代,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尤为重要。我们期待,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能够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更加清朗、健康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