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莉教授揭秘:高血压患者的科学运动处方
杨莉教授揭秘:高血压患者的科学运动处方
在2023中国高血压峰会上,昆明市延安医院杨莉教授详细解读了高血压患者的运动处方制定要点。她指出,定期锻炼可显著降低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通过有氧运动训练可以改善血压水平。具体包括步行、慢跑等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以及抗阻训练。此外,杨莉教授还强调了运动前的全面评估和个性化运动方案的重要性,以确保安全有效。这些科学的运动方法可以帮助高血压患者更好地控制血压,提高生活质量。
运动处方:高血压管理的新趋势
运动在血压管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近期发布的《心血管运动医学指南》明确指出,运动需要像药物一样看待,适宜运动有助于预防疾病,而不恰当的运动也会引发包括猝死或疾病进展在内的多种问题。所以我们要把控运动当中的风险,使获益最大化。
运动处方的制定要点
在制定高血压患者的运动处方时,首先要进行的就是运动评估。评估的核心在于排除运动禁忌证并评估运动风险。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以及血压测量、心电图检查以及心脏彩超等一系列检查,旨在排除急性的心血管病变,确保患者适合参与运动。
此外,医生还需关注患者是否存在骨关节病变、平衡功能不良等可能影响运动安全性的因素,以预防跌倒等风险事件的发生。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运动前的血压控制尤为重要。患者需要在运动前将血压降至稳定水平,并优化药物调整,以确保运动过程中的血压波动在可控范围内。值得注意的是,服用了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其心率可能无法准确反映运动强度。因此,对于这类患者,我们不能单纯依赖心率来评估运动强度,而应结合患者的自身感受,进行更为细致的评估。
在排除了运动禁忌证后,我们需要对患者进行运动能力评估。这主要包括有氧运动能力和体适能的评估。对于老年人群,6分钟步行试验和心肺运动试验是两种常用的评估方法。其中,心肺运动试验可为精准的运动处方制定提供包括心脏、呼吸以及骨骼肌代谢等全面、客观的指标。通过心肺运动评估,我们可以获取患者的最大摄氧量、无氧阈值时的摄氧量、心率和负荷,以及不同负荷下的血压变化、心电图变化等关键数据,从而发现潜在的运动风险,如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运动时异常血压反应和运动性症状等。
运动处方的核心要素
个性化的运动处方通常包括运动方式、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运动频率四个核心要素。其中,运动强度的制定尤为关键,因为它直接决定了运动的风险和效果。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指南通常推荐采用中低强度的运动方式。通过测量患者的无氧阈值,我们可以根据无氧阈值相对应的心率或负荷,为患者制定开始训练时的运动强度处方。
在制定运动处方时,我们还需要考虑患者的运动方式。有氧运动因其能够增强心肌收缩能力、提高心输出量并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而被视为高血压患者的首选运动方式。然而,不同的运动方式对于血压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有氧运动主要影响收缩压,而对舒张压的影响相对较小。相比之下,等长运动(如平板支撑、臀桥、靠墙下蹲等)则更多地影响舒张压。这是因为等长运动会导致胸腔压力增加、心输出量下降以及外周阻力增强,从而引起舒张压升高。因此,对于以舒张压升高为主的患者,我们应谨慎选择等长运动,并避免屏气等动作。
除了有氧运动和等长运动外,抗阻运动训练、平衡训练和柔韧度训练也是高血压患者运动处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运动方式可以帮助患者全面提升身体素质,增强运动效果。
运动的科学依据与实际效果
运动对高血压患者的具体益处方面,研究显示每天仅需5分钟的活动就可能降低血压,将久坐行为替换为每天20-30分钟的运动(如上坡走路、爬楼梯、跑步和骑车)可导致临床上有意义的血压下降。北京协和医院专家建议冬季每天进行30-40分钟快走,强度以稍微出汗为准。
专家建议:冬季运动指南
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丁荣晶表示,每年进入冬季,医院就诊和住院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明显增加。冬天血压升高,不仅和天气变冷、血管收缩有关系,也和冬天食欲增加、活动减少、体重增多有关,和情绪和压力也有一定的关系。天气变冷的时候,首先要加强防寒保暖,尤其老年人,气温降低的时候一定要及时添衣,避免气候的变化导致的血压升高和呼吸道感染风险的增加。
同时,还要适当地控制食欲,保持夏天养成的良好运动习惯,在大风严寒天气宜选择室内运动。每天进行30-40分钟快走,强度以稍微出汗为准,这样的运动就是很好的冬天运动形式。
此外,要控制好生活节奏,老年人要注意避免劳累,年轻人年终岁末事情比较多,要学会控制压力,安排好生活。建议大家养成每周2-3天监测自己血压和心率的习惯,坚持规律用药,如果感觉需要去调药或减药,要及时和医生沟通,有不适的时候要及时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