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韶山冲故居里的亲情故事:毛泽东与母亲文七妹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韶山冲故居里的亲情故事:毛泽东与母亲文七妹

引用
人民网
9
来源
1.
http://cpc.people.com.cn/n1/2024/0508/c443712-40230975.html
2.
https://m.douban.com/note/865190794/
3.
https://www.sohu.com/a/840729514_121118979
4.
http://cpc.people.com.cn/BIG5/n1/2024/0508/c443712-40230975.html
5.
https://m.wbook.qq.com/read/1000785910/6
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94%A3%E4%B8%AD%E6%AD%A3
7.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F%9B%E6%B3%BD%E4%B8%9C
8.
https://www.cddczx.gov.cn/xxyd/wsxy/content_326489
9.
http://www.wyzxwk.com/Article/lishi/2024/11/500900.html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了魂牵梦绕的韶山。第二天一大早,他来到父母的坟前,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深情地说:“前人辛苦,后人幸福。”这句话道出了他对父母无尽的思念和感激。

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但她高尚的品格深深影响了毛泽东的成长。她生于1867年,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后代,13岁嫁到毛家,18岁与毛顺生成亲。她勤劳持家,相夫教子,对乡邻慷慨厚道,乐善好施。

在毛泽东的记忆里,母亲总是忙忙碌碌,不是养鸡喂猪,就是烧火做饭,还要锄园种菜,农忙时也会下田插秧、割稻。然而,常年操劳使她的健康过早受损,这成为毛泽东离开韶山后无尽的牵挂。

1916年6月24日,毛泽东在致萧子升的信中写道:“病母在庐,倚望为劳,游子何心,能不伤感!”1918年,当他得知母亲患上淋巴腺炎,在外婆家养病时,十分担忧。8月初,毛泽东匆匆回乡探望母亲,很快又回到长沙准备前往北京。临行前,他给舅舅文玉瑞和文玉钦写信,详细交代母亲的病情和治疗方案。

1919年3月,毛泽东到上海为赴法留学的学生送行,4月6日回到长沙。此时,母亲病情加重,毛泽东吩咐弟弟毛泽民将母亲接到长沙诊治。尽管事务繁忙,他总是抽时间陪母亲四处求医问药。在毛泽东兄弟的精心照料下,母亲的病情有所好转。4月28日,他给两位舅父写信,感谢他们一直照料母亲,并汇报母亲的治疗情况。

这是文七妹第一次来到省城长沙,毛泽东特意带母亲和两位弟弟一起到照相馆拍了一张合影。这是文七妹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照相,也是毛泽东兄弟三人的唯一一张合影。照片中的文七妹坐在椅子上,三个儿子分立两侧。母亲慈眉善目,安详和蔼,端庄大方,看上去并不像是一个体弱多病的人。

然而,好景不长,文七妹返回韶山冲后没过几个月,颈部发炎穿孔,病情恶化,于1919年农历八月十二日(10月5日)去世,年仅53岁。噩耗传来,毛泽东立即带着在长沙修业小学读书的弟弟毛泽覃回家奔丧。当他赶到上屋场时,母亲已经入殓两天了。毛泽民告诉他,母亲临终时还在呼喊着他的名字。毛泽东心如刀绞,悲痛至极,热泪长流。

10月8日,秋天的夜晚,毛泽东守在母亲灵前,追忆母亲的养育之恩,含泪写下了哀恻动人的《四言诗·祭母文》: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
七子余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二男。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遘疾。
中间万万,皆伤心史。不忍卒书,待徐温吐。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一则盛德,一则恨偏。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
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
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整饬成性,一丝不诡。
手泽所经,皆有条理。头脑精密,劈理分情。
事无遗算,物无遁形。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不染一尘,身心表里。五德荦荦,乃其大端。
合其人格,如在上焉。恨偏所在,三纲之末。
有志未伸,有求不获。精神痛苦,以此为卓。
天乎人欤?倾地一角。次则儿辈,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介在青黄。病时揽手,酸心结肠。
但呼儿辈,各务为良。又次所怀,好亲至爱。
或属素恩,或多劳瘁。大小亲疏,均待报赉。
总兹所述,盛德所辉。必秉悃忱,则效不违。
致于所恨,必补遗缺。念兹在兹,此心不越。
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
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今也言长,时则苦短。惟挈大端,置其粗浅。
此时家奠,尽此一觞。后有言陈,与日俱长。
尚飨!

写好《祭母文》后,毛泽东意犹未尽,又含泪写下两副挽联。其一为:“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其二为:“春风南岸留晖远,秋雨韶山洒泪多。”

第一副挽联的上联,述说母亲在病危之时恋恋不舍,放心不下,还在呼唤着孩子们的名字,体现了她一生对孩子们的关怀与呵护;儿子们刚刚长大就离家外出,还没有来得及回报母亲,只有将母亲平生希望而没有实现的事情,竭尽全力去弥补。下联深情回顾母亲的一生,她心存善念,助人为乐,人到中年时为了祈求家人一生平安,开始虔诚敬香拜佛,但没能实现良好愿望。她溘然长逝,那慈祥的面容随风而去,要到哪里才能寻找得到呢?第二副挽联化用孟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之句,毛泽东以其大手笔将对伟大母亲的怀念之情浓缩于短短的14个字之中。用温暖的“春风”和肃杀的“秋雨”相对比,将母爱的温馨和失母的悲痛相对应,鲜明地反映出此时此刻的心情。这两副挽联,深刻记述了母亲浩大无私的养育之恩,也由衷表达了毛泽东对母亲绵绵不绝的思念之情。

1966年6月,毛泽东在韶山滴水洞住了10天,他对卫士张耀祠说:“老祖宗是不能忘记的,我至今还很怀念我的母亲。我的母亲非常善良,非常慈祥,济困扶贫,爱老怜幼,我不能忘记她啊!”

韶山冲的故居,见证了毛泽东与母亲之间的深厚感情。这所坐南朝北、房后靠山、房前是池塘的上屋场房屋,不仅是毛泽东童年和少年时期生活的地方,更是他接受母亲言传身教、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场所。

如今,韶山冲的故居已成为一处重要的红色旅游景点,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感受这段珍贵的历史记忆。毛泽东对母亲的孝顺和思念,以及文七妹的善良与智慧,成为了后人学习的典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