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性头晕:如何应对心理因素?
精神性头晕:如何应对心理因素?
头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生理和心理因素。在头晕的各种类型当中,有一种头晕可能跟上述严重疾病没有关联,但也令人非常痛苦,那就是精神性头晕。
什么是精神性头晕?
精神性头晕是一个不断更新的概念,之前也被称为心因性头晕、慢性主观性头晕等。精神性头晕并不是指特定的精神疾病,而是一类由多种精神心理障碍引起的头晕病症的总称。研究显示,精神性头晕占门诊头晕患者的15%~20%,多见于年轻患者,男性的发病年龄多在2040岁,女性的发病年龄多在2050岁。
精神性头晕的表现
精神性头晕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表现为头晕、眩晕、头昏等头部不适感或不稳感。患者还可能伴有以下症状:
焦虑症状:表现为与处境不相符的紧张不安、过分担心、心烦、害怕或恐惧、易怒等。常见坐立不安、搓手顿足、颤抖、身体发紧僵硬、深长呼吸、经常叹气、反复询问、言语急促、过度要求医师给予安慰或保证、警觉性和敏感性增高、注意力难集中等。
抑郁症状:焦虑、思维迟缓、认知症状(记忆力差、注意力集中困难、学习困难等)、自责自罪、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等症状。对于躯体的症状更为关注,对情感反应的否认,对愤怒的否认,隐藏的敌意升高。
其他躯体症状:失眠、疼痛、乏力、出汗、心悸、胸闷、呼吸困难、喉部鼻腔堵塞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尿频、尿急、进食障碍、性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症状。
精神性头晕的成因
精神性头晕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精神心理障碍:焦虑障碍、抑郁障碍、惊恐发作、广场恐惧症等精神心理问题都可能导致头晕。
应激反应:当患者得知自己患有某种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时,可能会产生紧张、恐惧、担心的情绪,这些情绪又会导致失眠、焦虑、抑郁,进而出现头晕、眩晕。
生理机制:患者的恐慌发作会引起过度换气,使血中二氧化碳大量排出体外,导致血管收缩,血管壁阻力加大,心跳加快,病人有心悸的感觉。
如何应对精神性头晕?
精神性头晕的治疗遵循早识别、早诊断、早治疗、个体化、多模态的治疗原则。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等)和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如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等)。
心理治疗:研究显示,专业的心理治疗疗效仅次于药物治疗,包括认知行为治疗、人际心理疗法、正念疗法、接纳与承诺疗法等。
生活方式调整:
-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规律进食,膳食均衡,补充足量的维生素,保障充足的睡眠,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适度锻炼。
- 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丰富生活内容。
- 学习放松技巧,如腹式呼吸、瑜伽练习、冥想、正念放松等,掌握情绪,保障正常的心理状态。
物理治疗:可进行经颅刺激治疗、生物反馈、迷走神经刺激等物理治疗。
前庭康复:是一系列以恢复各种前庭和神经疾病的平衡控制物理治疗的总称,可减少患者60%~80%的前庭症状,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包括习服、凝视稳定、平衡和步态锻炼等。应至少进行3-6个月康复以获得最大收益。
结语
精神性头晕虽然令人困扰,但通过及时的识别和科学的治疗,大多数患者都能得到有效的缓解。如果你或身边的人出现持续性的头晕症状,建议尽早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诊断。同时,也要关注心理健康,学会合理应对压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预防精神性头晕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