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近视防控与心理健康科普活动:你参与了吗?
青少年近视防控与心理健康科普活动:你参与了吗?
2023年3月26日,一场聚焦青少年视力健康的科普活动在华南理工大学成功举办。此次活动以“青少年近视防控及心理健康科普公益行”为主题,邀请了中山大学眼科中心朱颖婷博士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吴逢春主任,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知识盛宴。
我国青少年近视率呈现下降趋势
根据国家疾控局最新监测数据,2022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1.9%,较2021年下降0.7个百分点,与2018年相比更是下降了1.7个百分点。这一积极变化表明,近年来我国在青少年近视防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科学预防近视的关键措施
朱颖婷博士在活动中强调,预防近视需要从日常生活习惯入手。她指出,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是最有效、最经济的近视防控方法。研究表明,户外活动时间与屈光度数、眼轴长度呈显著相关。建议每天户外阳光下活动不少于2小时,即便是阴天,户外活动也有视力保护效果。
在用眼习惯方面,朱颖婷博士建议保持正确的阅读姿势,眼与书本的距离要保持一尺以上,身体与课桌之间保持一个拳头的距离,握笔时手指尖和笔尖要保持一寸的距离。连续用眼20分钟,建议休息远眺几分钟,即“3个20”,近距离用眼20分钟,向20英尺外(约6米),抬头远眺至少20秒以上。
心理健康与视力保护的关联
吴逢春主任在讲座中提到,心理健康与视力健康之间存在密切联系。长期的精神压力和不良情绪会影响睡眠质量,进而影响视力健康。他建议青少年学会合理释放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研究表明,正常的昼夜节律对人类的眼睛发育有着重要作用,睡眠紊乱可能会扰乱或中断控制眼球正视化生长过程的调控机制。建议幼儿园孩子和小学生睡眠时长不低于10小时,初中生不低于9小时,高中生不低于8小时。
实用建议
合理使用电子产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尽量选择屏幕较大且分辨率较高的电子产品,并尽量远距离观看。观看电视时,眼睛应距离电视屏幕3米以上或6倍于电视屏幕对角线的长度。观看电脑时,眼睛离电脑屏幕的距离应大于50厘米(约一臂远),观看手机的距离不小于40厘米。自觉控制视屏类电子产品使用时长,减少非学习目的视屏类电子产品使用。建议0—3岁幼儿尽量不用手机、电脑等视屏类电子产品,3—6岁幼儿也应尽量避免接触和使用。中小学生非学习目的电子产品使用单次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宜超过1小时。使用电子产品学习30—40分钟后,应休息远眺放松10分钟。年龄越小,连续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应越短。
均衡饮食:建议均衡饮食,少吃甜食、含糖饮料和油炸食品。注意多样化饮食,引导孩子多吃水果蔬菜,摄入鱼类、豆制品等优质蛋白,也可适量食用胡萝卜、蓝莓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和亚麻籽油、葡萄籽油等,还可适量补充鱼油。
定期检查:定期进行眼科检查,及时发现并干预视力问题,尤其是儿童青少年。学校应实施全过程视力健康管理,通过定期监测,建立眼屈光发育档案,并确保档案记录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才能综合分析、评估干预效果,为改进干预方案提供更为科学精准的依据。
通过此次活动,不仅提高了公众对青少年近视防控的认识,也进一步强调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让我们共同努力,为青少年打造一个更加光明、健康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