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博物馆:汉魏正始石经的魅力
洛阳博物馆:汉魏正始石经的魅力
一部刻在石头上的儒家经典
公元241年,三国魏齐王曹芳正始二年,洛阳南郊太学讲堂西侧,矗立起了一部石刻经典——汉魏正始石经。这部石经因碑文每字皆用古文、小篆和汉隶三种字体写刻而得名“三体石经”,是中国历史上继东汉《熹平石经》后的第二部石经。
石经内容主要为儒家经典《尚书》和《春秋经》,还包括部分《左传》。每块碑石高大厚重,碑面刻有纵横线条为界格,每字三体直下书刻,每面约33行,每行60字。据考证,整部石经约有28碑,蔚为壮观。
乱世中的文化传承
汉魏之际,天下纷乱,但文化传承未曾中断。曹魏在洛阳立国后,太学再度繁荣。曹芳继承皇位后,决心整理《熹平石经》碑石,并刻经石作为补充。刊刻石经的主要目的是“台省有宗庙太府金墉故事,太学有石经古文先儒典训”,以弘儒训,以重儒教。
书法艺术的典范
《三体石经》在中国书法史和汉字的演进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研究古代书法的重要实物,还见证了儒学的薪火相传和古代教育的发展。
石经的三种字体各具特色:古文典雅庄重,小篆圆润流畅,汉隶方正严谨。三种字体并列,展现了汉字演变的脉络,也为后世书法学习提供了范本。正如《古代碑帖鉴赏》中所说:“刻本笔法与结构都很规正,常为初学者取作范本。”
历经沧桑的文物瑰宝
这部珍贵的石经历经多次战乱和搬迁,现存残碑文字不过2500余字。部分残石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等地。2024年10月,故宫推出午门大展“大道之行——儒家文化特展”,其中就展出了《三体石经》的部分残石。
在洛阳博物馆,游客也可以看到部分《三体石经》的残石。这些残石静静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也见证着中华文化的绵延不绝。
永恒的文化遗产
汉魏正始石经不仅是三国时期的文化瑰宝,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见证了儒学的薪火相传,展示了古代书法艺术的精湛,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今天,当我们站在这些残石前,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那个充满智慧与勇气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