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十万大山:林长制守护绿色家园
广西十万大山:林长制守护绿色家园
广西十万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横跨防城港市、钦州市及上思县等地,是该地区重要的自然地理特征。其主要河流包括防城江、北仑河、明江等,区域内还分布有65条小河和152条沟谷,形成复杂而丰富的水网系统。这些河流不仅滋养了当地的生态系统,也为居民提供了宝贵的水资源。
广西十万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80年,是中国最早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之一,总面积达2600平方公里,主峰莳良岭海拔高达1462米。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及其珍稀濒危动植物,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之一。
近年来,广西十万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广西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积极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通过实施“林长制”和严厉打击野生动物违法行为,保护区内的野生动植物数量不断增加,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上思县还积极开展各种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林长制”引领保护新模式
2021年,广西全面推行“林长制”,十万大山保护区积极响应,建立了区、乡、村三级林长体系。目前,保护区共设立各级林长120名,明确责任区域和职责分工,实现了森林资源保护全覆盖。通过定期巡山、资源监测和执法检查,林长们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类涉林问题,有效保护了森林资源。
科技赋能智慧保护
保护区积极引入现代科技手段,提升保护效率。通过建设智慧保护区管理平台,整合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红外相机监测等技术,实现了对保护区的全天候、全方位监控。这些科技手段不仅提高了巡护效率,还为科研工作提供了大量数据支持。
珍稀物种保护成效显著
得益于有效的保护措施,保护区内的珍稀物种数量持续增长。据统计,目前保护区内已知维管束植物达200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30多种;陆生脊椎动物40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50多种。其中,东黑冠长臂猿、中华穿山甲、海南鳽等极度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明显增加。
社区参与共建绿色家园
保护区积极与周边社区合作,推动社区参与保护工作。通过开展生态补偿、发展生态旅游和林下经济等方式,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例如,上思县依托十万大山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有机农业,成功打造了多个生态示范村,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未来展望:打造生物多样性保护新高地
面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带来的挑战,保护区正积极谋划未来发展方向。计划通过加强科研合作、提升公众参与度和优化保护管理机制,将十万大山打造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范。同时,保护区还将继续推进生态修复和栖息地保护工作,为珍稀物种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
广西十万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广西最南端的重要山脉,不仅拥有丰富的水系资源,还是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地。通过实施“林长制”和严厉打击野生动物违法行为,保护区内的野生动植物数量不断增加,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上思县还积极开展各种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