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虎斑鳽:广西十万大山的守护精灵
海南虎斑鳽:广西十万大山的守护精灵
近日,2024年广西环保世纪行采访团走进上思县十万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聚焦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其中,海南虎斑鳽作为世界极度濒危珍稀鸟类,在这里得到了重点保护。自1999年以来,上思县建立海南虎斑鳽自治区级湿地保护小区,竭尽全力保护这一珍稀物种及其栖息地。通过实施林长制和开展各类宣传活动,当地不断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海南虎斑鳽:神秘的夜行性鸟类
海南虎斑鳽,又名黑冠麻鹭,是中型鹭科鸟类,身长46-47厘米,翼展可达80-85厘米。这种神秘的夜行性鸟类白天常栖息于树上或地面植被中,晨昏时分则在水边、田野觅食。它的主食是蚯蚓,也会捕食昆虫、软体动物、青蛙、蜥蜴,偶尔还会捕食小鱼。在台湾甚至有捕食麻雀、鼹鼠、蛇类的记录。
海南虎斑鳽的繁殖期为4-9月,它们会在树木上或芦苇丛中筑巢,一窝产3-5枚白色带褐色斑点的卵。这种鸟的繁殖成功率、孵化率及幼雏存活率都较高,但令人担忧的是,由于栖地丧失,许多地区的海南虎斑鳽族群正变得越来越脆弱。
十万大山:海南虎斑鳽的避风港
广西十万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横跨防城港市、钦州市及上思县等地,是海南虎斑鳽的重要栖息地。保护区成立于1980年,是中国最早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之一,总面积达2600平方公里,主峰莳良岭海拔高达1462米。这里拥有丰富的水系资源,包括防城江、北仑河、明江等主要河流,以及65条小河和152条沟谷,为海南虎斑鳽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环境。
近年来,保护区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2021年,广西全面推行“林长制”,十万大山保护区积极响应,建立了区、乡、村三级林长体系。目前,保护区共设立各级林长120名,明确责任区域和职责分工,实现了森林资源保护全覆盖。通过定期巡山、资源监测和执法检查,林长们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类涉林问题,有效保护了森林资源。
此外,保护区还积极引入现代科技手段,提升保护效率。通过建设智慧保护区管理平台,整合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红外相机监测等技术,实现了对保护区的全天候、全方位监控。这些科技手段不仅提高了巡护效率,还为科研工作提供了大量数据支持。
保护成效与挑战
得益于有效的保护措施,保护区内的珍稀物种数量持续增长。据统计,目前保护区内已知维管束植物达200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30多种;陆生脊椎动物40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50多种。其中,海南虎斑鳽的种群数量也明显增加。
然而,保护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目前海南虎斑鳽的成熟个体数约为1300至13000只。由于栖地丧失,许多地区的族群很脆弱,黑冠麻鹭的的族群、求偶、生活方式都未有详细的研究,使保育行动有所障碍。尽管分布范围较大,在《濒临绝种野生动物红色名录》中被列入无危物种,但其族群趋势未有详细资料,减少速度应未达到门槛。
未来展望:打造生物多样性保护新高地
面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带来的挑战,保护区正积极谋划未来发展方向。计划通过加强科研合作、提升公众参与度和优化保护管理机制,将十万大山打造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范。同时,保护区还将继续推进生态修复和栖息地保护工作,为珍稀物种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
广西十万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广西最南端的重要山脉,不仅拥有丰富的水系资源,还是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地。通过实施“林长制”和严厉打击野生动物违法行为,保护区内的野生动植物数量不断增加,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上思县还积极开展各种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