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没有给任何好评的天启帝朱由校
《明史》没有给任何好评的天启帝朱由校
天启年间,明朝政坛上演了一幕幕波诡云谲的党争戏码。其中,天启帝朱由校的庙号和谥号变迁,更是折射出当时政治势力的博弈与妥协。本文将为您揭示这段尘封的历史,解读朱由校庙号从"僖"到"悊"的转变背后的政治玄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启年间除了与后金的战争、西南平定土司叛乱外,东林与阉党之争也是一个重大事件。不过由于这一斗争是明朝多代皇帝时期党争的一个高潮,所以其后在总结东林和阉党时会涉及到,这里就不再赘言了。
下面就对明熹宗天启帝朱由校进行一个总结吧。
朱由校和朱由检两兄弟虽然对魏忠贤魏公公的态度天差地别,但是他们俩的关系还是非常好的,这一点朱由校的庙号就可以证明。
原本臣子们给朱由校定的庙号为僖,谥号为成。
历史上庙号为僖的皇帝只有唐僖宗李儇【xuān】一人,李儇耽于娱乐,将国事都委于宦官田令孜。结果这位12岁继位,27岁便病死的皇帝,两次逃出长安城,在他的统治期间大唐王朝已经名存实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谥号为成的皇帝最有名的就汉成帝刘骜了,这位爷最为知名的事情就是宠信赵飞燕、赵合德姐妹了。正是由于刘骜整天沉浸在内苑里不理国事,使得外戚王莽逐渐掌握了大权。
所以东林党是真的不待见朱由校。
不过朱由检对他的这个哥哥应该还是有感情的,于是他朱笔一挥,将僖改成了熹,成改成了哲。
熹者有功安人,这是《明熹宗实录》里的官方说法。不过现在人更倾向于认为熹为清晨微光之意,其意为功勋未建立起来便已经去世,颇有些惋惜之意在里面。所以熹用在庙号上和宣、宪一样都有指皇帝早逝的意思。
明知渊深曰哲,官人应实曰哲,明知周通曰哲,识微虑终曰哲,知能辨物曰哲。
哲在谥号中无疑是一个美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最后定下来的却是——悊。
古文中悊通哲,但是既然从哲从变成了悊,这里面肯定是有一些门道的。
可能是成书于西汉年间的《尚书大传·洪范五行传》中有这么一句话流传甚广:视之不明,是谓不悊。
这里的悊明显是指视力好的意思,然而不悊,常常在古文中作为一个固定的词组出现,意思是不明智。
由于没有任何史料可以佐证,码字的这里也就只能凭空猜测一下了,崇祯帝朱由检很可能是跟朝臣们,在朱由校谥号上进行了一番博弈的。最终刚刚坐上龙椅根基尚浅的崇祯帝朱由检,不得不做出了妥协让步,将哲改了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那些十年寒窗苦背各种经史子集的官员们,他们当然明白这一改动中皇帝让步的意味,所以他们也就不再继续坚持,为这场争执画下了句号。
因此不知道典故出处,你根本就搞不清楚古人一句话,到底是赞还是骂。古代的皇帝和官不是那么好当的,没文化真不行。
不过东林党与崇祯帝朱由检之间的心结,很可能就是从这时开始落下的。
说完了朱由校的庙号和谥号的来历,我们再来看看《明史》对天启帝朱由校的评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