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西安临潼:揭秘秦始皇陵兵马俑背后的故事
探访西安临潼:揭秘秦始皇陵兵马俑背后的故事
1974年春,陕西临潼农民在打井时偶然发现了一些陶俑碎片。这些看似普通的碎片,却揭开了一个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秦始皇陵兵马俑。半个世纪以来,考古工作者在这里持续进行发掘和研究,为我们揭示了2000多年前秦朝的辉煌历史。
秦始皇陵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国世界遗产。这些陶制士兵、战马和战车不仅是古代墓葬雕塑的杰作,更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伟业的历史见证。自1974年发现以来,吸引了全球200多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参观访问。
发现与考古历程
1974年3月,陕西临潼县(现西安市临潼区)西杨村农民在打井时发现一些陶俑碎片。时任秦始皇陵兵马俑考古队领队的袁仲一回忆道:“这些陶俑碎片横七竖八地散落在打井现场。有人猜测是砖瓦窑,有人说是古庙塑像。”
虽然发现的是陶俑碎片,但初步拼对出的几尊陶俑足以在当时的考古界引起轰动:从陶俑的发型服饰、神态姿势,到同时发现的铜镞和铜弩机……可以看出,这是秦代的武士俑!
专业考古队随即成立。自此,一代代考古人在这里持续进行兵马俑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半个世纪里,兵马俑的考古发掘和保护研究不断取得重要成果,为世人徐徐展开2000多年前宏伟壮阔的历史画卷:
- 数量惊人:兵马俑一、二、三号坑被相继发现,总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埋藏着约8000件陶俑陶马,以及数以万计的铜镞等兵器;
- 布局规整:三个兵马俑坑排兵布阵规整,还有分列的兵营、军幕等功能区分,攻守兼备、组织严密;
- 制作精巧:兵马俑不仅身姿服饰各有差异,连脸型都有“国”字、“申”字、“甲”字等多种,配合表情、胡须、发型等变化组合,可谓“千人千面”。
制作工艺与艺术价值
秦兵马俑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采用了模塑结合的方法。先用泥条盘筑成形,再经过细部雕刻,最后烧制而成。每个俑的面部特征、表情、胡须、发型等细节都各不相同,体现了高超的工艺水平。
令人惊叹的是,兵马俑最初深埋于地下时,并不像今天看到的那般“灰头土脸”。考古资料表明,兵马俑原是通体施彩,有朱红、粉绿、赭等十多种颜色。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许卫红,曾在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考古发掘中任领队。一尊彩色陶俑的出土瞬间,至今仍让她记忆深刻:用手术刀轻刮一块篮球大的“土块”,浮土散去,粉颊朱唇的彩色陶俑渐露真容。
“与‘他’对视的那一刻,我仿佛面对着一名活生生的秦代战士。”许卫红说。
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
秦兵马俑作为秦始皇陵的陪葬品,其规模宏大、制作精细,直接反映了秦朝的强大国力和高度发达的中央集权制度。数以千计的陶俑、陶马,以及逼真的武器、战车等,展现了秦朝在军事上的雄厚实力。这些陶俑按照真实军队的比例和阵型排列,既体现了秦始皇对军事力量的重视,也彰显了他统一六国的雄心壮志。
通过陶俑的服饰可以推测出当时人们的穿着习惯和社会等级制度;通过武器可以了解秦朝时期的冶金技术和军事装备水平。此外,秦兵马俑的制作工艺也反映了秦朝的科技水平和艺术成就,为我们研究古代科技史和艺术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保护与传承
令人惊叹的是,兵马俑最初深埋于地下时,并不像今天看到的那般“灰头土脸”。考古资料表明,兵马俑原是通体施彩,有朱红、粉绿、赭等十多种颜色。
“经过两千多年的深埋,那些保存下来的颜料出土后15秒就开始变化,4分钟内就完全脱水、起翘、剥落,有的就遗留在泥层上。”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护部主任夏寅说。
近年来,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者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攻克兵马俑等珍贵文物在考古发掘、保护修复中的难题。“秦俑彩绘保护技术研究”“考古现场脆弱性文物临时固型提取及其保护技术”等项目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参观体验
“铠甲军吏俑、铠甲武士俑、跪射武士俑……现场真是气势恢宏,线上展厅的细节更是震撼人心!”身为“文博迷”的游客王楷激动地说。
“近期,在兵马俑考古现场建设的应急保护实验舱、发掘与保护平台投入使用,可以实现考古发掘、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同步进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长李岗说,“未来我们将更加注重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秦陵考古的发现和分析能力,加强考古成果的创新性转化。”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它不仅是探索研究中华文明的珍贵文化遗产资源,也是展现中华文明风采的重要载体。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和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秦兵马俑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学习。这些游客在欣赏秦兵马俑的精美艺术的同时,也加深了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和认同。秦兵马俑成为了展示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重要窗口之一,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