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联网先导区:技术融合与安全挑战并存
车联网先导区:技术融合与安全挑战并存
随着我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车联网先导区正成为推动智能交通发展的关键。目前,全国已建设多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其中浙江德清和江苏无锡的建设进展尤为引人注目。德清已完成400公里智能化基础设施铺设,部署1017套路侧单元(RSU),而无锡则实现了超1700个路口信号灯的网联化升级,部署了100余项车联网应用场景。这些先导区的建设,不仅推动了车联网技术的落地应用,也为未来智能交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示范。
技术融合创新:打造智能交通新生态
车联网技术的核心在于实现车辆与外界的高效信息交互。目前,国际上主要有两大技术路线:专用短程通信技术(DSRC)和基于蜂窝网络的车辆对外通信技术(C-V2X)。
DSRC技术已有较长的发展历史,被美国、日本等国家广泛接受,形成了完善的标准体系和产业布局。其通信系统主要由路侧单元(RSU)、车载单元(OBU)和控制中心组成,通过射频识别技术实现无线传输。
C-V2X技术则依托于蜂窝移动网络的兴起,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受到了中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它基于4G/5G等蜂窝网通信技术,实现了车与车(V2V)、车与道路(V2I)、车与行人(V2P)、车与网络(V2N)之间的信息交互,具备高可靠性、大带宽和低延迟等优势。
在车联网系统中,RSU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负责收集来自车辆、行人和其他道路基础设施的数据,还能实时分发交通信息,协助实施交通管理和控制。部分RSU还具备边缘计算能力,可以在本地处理和分析数据,减少对中心服务器的依赖。
随着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融合应用,车联网的网络通信能力、感知计算水平以及创新业务应用都在快速发展。例如,部分车型已支持在用户无感状态下使用双向卫星消息与卫星通话,实现了汽车与卫星的“心跳连接”。同时,智能网联汽车大多安装高清摄像头、毫米波雷达、高精度定位等感知设备,每辆车每秒可产生100MB数据,成为海量数据集聚中心。
应用场景落地:从测试到商用的突破
在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一系列创新应用场景正在从测试走向商用。
以浙江德清为例,该县已建成涵盖山区、农村、城市和类高速等多路况场景的车联网基础设施。通过揭榜挂帅方式,落地了一批智能环卫等项目,智能驾驶公交车、景区接驳(首期共9辆)等场景安全运营里程已超20000公里。此外,德清还开展了智能网联公交专用道共享服务,通过引入蜂窝车联网(C-V2X)、北斗高精度定位、摄像头智能识别等先进技术,针对安装车载单元(OBU)的用户,适时、动态开放共享公交专用道,大幅度提高道路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通行效率8%。
江苏无锡则在1700多个路口实现了信号灯网联化升级,部署了100余项车联网应用场景。数字孪生平台可以通过路侧传感设备,实时感知天气、事故等道路交通状况;5G智能驾舱能够在突发状况时,远程控制路面自动驾驶车辆,兜住安全底线。
发展趋势与挑战:机遇与风险并存
随着车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复杂变化的新型网络安全环境和安全风险挑战。
网络通信路径的多元化使得通信安全保障要求更高。预测显示,2024年全球5G基站总数将超480万个,装配路侧联网设备近万套,2025年全球将有超过4亿辆联网汽车投入运营。复杂多元的通信接口和精准实时的通信交互,对通信安全保障提出更高要求。
感知计算系统的智能化也带来了新的安全挑战。智能网联汽车内嵌的电子控制单元(ECU)较传统汽车大幅增加,达150余个。高端汽车拥有的软件代码量已达到亿行级别。随着汽车座舱向驾驶域融合、车机向跨终端互联发展,汽车面临的计算安全、感知安全、软件代码安全等风险不断增加。
业务应用的快速迭代拓展也带来了新的安全风险。以OTA升级为例,全球实施汽车OTA升级已超过1亿辆次,部分车型OTA频率达到每月一次。这虽然带来了便利,但也增加了系统被攻击的风险。
从安全威胁来看,服务平台成为攻击重点,远程攻击成为主流,车辆运行安全、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风险交织。2023年针对车联网服务平台的攻击达805万次,同比增长25.5%。95%以上的汽车攻击威胁是通过远程进行的,70%的远程攻击是在远距离实施的。
面对这些挑战,我国已出台多项政策加强车联网安全工作,包括《关于加强车联网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工作的通知》《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等。同时,车企、基础电信企业、科研机构、网络安全企业等也在积极加强安全能力协同建设。
展望未来:构建安全可靠的智能交通体系
车联网先导区的建设,不仅推动了技术创新和应用落地,也为未来智能交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示范。通过不断优化基础设施、丰富应用场景、强化安全保障,车联网将为用户提供更加安全、舒适、智能、高效的驾驶体验和交通服务,助力构建智慧出行、智慧城市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