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健康从洗手开始:哪些特定事情后一定要洗手?
守护健康从洗手开始:哪些特定事情后一定要洗手?
手是我们与外界接触最频繁的部位,因此洗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确的洗手方法不仅能有效去除手上约 90% 的微生物,还能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预防疾病传播,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一、洗手的重要性
手是我们与外界接触最频繁的部位,因此洗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洗手能有效预防传染病传播。手容易携带各种病毒、细菌等病原体,如流感病毒、诺如病毒、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勤洗手可以降低传染病的传播风险,例如,流感对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和免疫系统功能受损的易感人群都有致命作用,除了注射流感疫苗外,洗手是一项关键的预防措施。诺如病毒只需要一个就能让人生病,而传统的洗手方法就能防止这种病毒引起的肠胃病。此外,呼吸道合胞病毒、甲肝等传染病也可以通过不洗手在准备食物时传播。
其次,洗手有助于保持皮肤清洁。手部皮肤经常接触各种物品,容易沾上污垢和细菌。每天用温水和温和的洗手液洗手,能确保彻底冲洗干净,避免残留物对皮肤的刺激。同时,避免频繁接触刺激性化学物质,使用手部护理产品,定期进行手部去角质等,都有助于保持手部皮肤的清洁和健康。
最后,洗手能够增强身体抵抗力。勤洗手可以有效降低手足口病风险高达 95%;用洗手液或肥皂洗手可以预防 30% - 47% 的儿童腹泻与 23% 的儿童呼吸道感染。正确洗手还能维持我们自身健康,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最便捷的方法。例如,在冬春季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保持手部清洁卫生是阻断疾病传播最有效、简单的方法之一。
总之,洗手对于预防传染病传播、保持皮肤清洁、增强身体抵抗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二、特定事情后洗手的场景
(一)日常生活场景
看完报纸后一定要洗手,因为印刷油墨中常使用乙醇、异丙醇、甲苯等有机溶剂,这些物质即使是残留部分,也对人体有害。早上取完牛奶或报纸后也要洗手,牛奶箱、报纸箱很容易滋生细菌。外出回来要洗手,外出期间双手会接触到门把手、电梯扶手、直梯按钮等公共场所的东西,这些地方都是细菌、病毒聚集的地方。拿完钱包、钞票,用过提款机之后要洗手,钱币上也可能携带各种细菌。在外就餐,看完菜单点完菜之后不要忘了洗手,菜单确实很脏,很少有餐厅会对菜单定期消毒。使用电脑、鼠标、手机后要洗手,这些常用物品很容易被人忽视却又非常脏。晾完衣服要洗手,脏衣服和洗衣机里面的细菌会在洗涤过程中沾染到衣物上,而手常常被忽视。手接触身体分泌物后要洗,比如用手捂住口鼻打喷嚏、咳嗽或擤鼻涕后。接触宠物或者家禽之后要洗手,预防动物相关的传染病。为小宝宝或病人更换尿片后,或者处理完被污染的物品后要洗手。
(二)特殊场景
去医院、看护病人后要洗手,医院环境中存在各种病菌。外出或购物回家后洗手,可避免将外面的细菌带入家中。处理宠物粪便后洗手,防止动物携带的病菌感染。给孩子换尿布后洗手,保护孩子和自己的健康。擤鼻涕、揉眼睛后洗手,避免将手上的细菌带入眼睛和鼻腔。做饭前、冲奶粉前洗手,防止食物被污染。摘戴隐形眼镜前洗手,保护眼睛免受细菌感染。
收发快递后要洗手,快递物品经过多个环节可能携带细菌。骑完单车后洗手,单车把手可能被多人接触。通勤后洗手,公共交通工具上人员密集。健身后洗手,健身器材可能被多人使用。室外活动后洗手,接触到各种公共设施。体育课后洗手,运动过程中可能接触到各种物品。逛街购物后洗手,商场等场所人员众多。切完生肉后洗手,生肉可能携带细菌。饭前饭后洗手,避免将细菌带入口中。去过医院后洗手,医院环境特殊,病菌较多。
戴口罩前摘口罩后要洗手,口罩可能接触到外界环境中的细菌。揉眼睛戴隐形眼镜前洗手,保护眼睛。准备食物前用餐前如厕后要洗手,防止病从口入。在公共场所接触公共设施后洗手,如扶手、门柄、电梯按钮、运动器械等。接触钱币快递物品后洗手,钱币和快递物品可能携带各种病菌。手被呼吸道分泌物污染后要洗手,比如接触过泪液、鼻涕、痰液和唾液后,咳嗽打喷嚏用手遮挡后。前往医院后照顾病人后要洗手,医院环境和病人可能携带病菌。处理被污染物品及接触动物后要洗手,防止动物携带的病菌和被污染物品上的细菌感染。
三、正确的洗手方法
正确洗手对于保持个人卫生、预防疾病传播至关重要。以下是详细的正确洗手方法和七步洗手法步骤。
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时,首先要将双手充分浸湿在流动水下。然后取适量肥皂或洗手液均匀涂抹在双手的各个部位,包括手心、手背、手指间、指缝、指关节、大拇指、指尖和手腕。
接下来进行仔细揉搓,每一个部位都不能放过。在揉搓手心时,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洗手背时,手心对手背,沿着指缝相互揉搓;洗指缝时,双手交叉,沿着指缝相互揉搓;洗指背时,弯曲手指各个关节,双手相互揉搓,双手交替进行;洗大拇指时,一个手指的大拇指在另外一个手掌上,旋转揉搓;洗指尖时,一个手的手指指尖在另一个手的手掌旋转揉搓,双手交替进行;洗手腕时,揉搓手腕。整个揉搓过程应持续至少 20 秒钟,确保手上的细菌和病毒被充分清除。
最后,用流动水将双手彻底冲洗干净,要确保所有的肥皂或洗手液都被冲洗掉。冲洗干净后,可以用干净的毛巾或纸巾擦干双手,也可以使用干手机将双手吹干。如果双手洗干净后,可以先用抹手纸包裹着水龙头,再关上水源,避免再次直接触摸水龙头而造成污染。
七步洗手法具体如下:
第一步(内):洗手掌。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第二步(外):洗手背。手心对手背,沿着指缝相互揉搓。
第三步(夹):洗指缝。双手交叉,沿着指缝相互揉搓。
第四步(弓):洗指背。弯曲手指各个关节,双手相互揉搓,双手交替进行。
第五步(大):洗大拇指。一个手指的大拇指在另外一个手掌上,旋转揉搓。
第六步(立):洗指尖。一个手的手指指尖在另一个手的手掌旋转揉搓,双手交替进行。
第七步(腕):洗手腕。揉搓手腕。
正确的洗手方法不仅能有效去除手上约 90% 的微生物,还能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预防疾病传播,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四、常见洗手误区
(一)并非所有洗手液都能杀菌
洗手液主要分为普通型和抗菌杀菌型。普通型洗手液主要是清洁用品,主打普通清洁功能,适合普通人日常生活使用;抗菌杀菌型洗手液中,抗菌型有杀菌作用,但杀菌率比较低,一般大于 90% 就可以标抗菌作用,而杀菌型洗手液要求对目标菌杀菌率达到 99.99%。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洗手液都有杀菌作用,在选择洗手液时,应注意识别 “卫消证字” 和 “卫妆准字”。“卫妆准字” 批号的洗手液属于化妆品范畴,不具备杀菌、抑菌功效,只能达到清洁、去污目的;“卫消证字” 洗手液在清洁的基础上增加了杀菌作用,适合特殊人群及特殊场合使用。
(二)不能用免洗洗手液代替洗手
免洗洗手液的去污效果并不好,其作用主要是杀菌。使用免洗洗手液,始终会有物质留在手的表面,所以平常尽量少用,最好还是用流动清水加上洗手液洗手。此外,纸巾反复擦手,也无法去除皮肤表面的细菌。
(三)洗手液不是用得越多越好
很多人生怕洗不干净,所以按出大量洗手液在手上,洗的时候使劲揉搓。事实上,这样的深度清洁会损伤皮肤,使皮肤不但留不住水分,还更容易让病菌侵入。一般来说,每次洗手应按一次洗手液(约 1 - 2 毫升),揉搓 40 - 60 秒,确保手心、手背等处均被清洗干净。
(四)不能用洗手盆洗手
很多人认为,使用洗手盆洗手,手也能洗干净。其实经过反复洗手后,洗手盆里的水已经被弄脏了。用脏水洗手,手仍然是脏的,根本达不到洗净手的目的。甚至还有多人合用一盆水洗手,那手被污染的程度就更为严重。洗手一定要用流动水,不要用盆水。
(五)晾完衣服要洗手
脏衣服和洗衣机里面的细菌,会在洗涤过程中沾染到衣物上。晾衣服的过程中,双手很可能沾上这些细菌,衣物经过紫外线照射最终能达到消毒目的,手却常常被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