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南高铁通车,加速济宁融入上海大都市圈
鲁南高铁通车,加速济宁融入上海大都市圈
2021年12月26日,鲁南高铁曲阜至菏泽段正式通车运营,这不仅畅通了鲁南地区的人流物流,还进一步加强了济宁与上海大都市圈的联系。作为长三角龙头城市,上海的引力场越来越强,而鲁南高铁的开通使得临沂、枣庄、济宁等地与上海大都市圈的链接更为高效顺畅。通过这条高铁线路,山东半岛城市群已然纳入上海大都市圈的“3小时经济圈”,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为济宁带来了新的增长极。
鲁南高铁:区域交通的新动脉
鲁南高铁,别称鲁南高速铁路,是中国大陆一条分段建设当中的连接山东省日照市与河南省兰考县的高速铁路。它西起徐兰高速铁路的兰考南站,向东经菏泽、济宁、临沂,最终引入日照枢纽青盐铁路日照西站,全长约494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小时,总投资约750亿元。该线是山东省“四横五纵”快速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重要连接通道,建成后可在曲阜东站接入京沪高铁,并在菏泽东站与建设中的京九高铁相连、在临沂北站与建设中的京沪高铁第二通道相连。
本线采用分段建设方式,由日照至临沂段、临沂至曲阜段、菏泽至曲阜段、菏泽至兰考段组成。由于大部分路段均位于鲁南地区,规划建设初期本线称作鲁南高速铁路。2016年12月,临沂至曲阜段开工建设。2017年5月,日照至临沂段开工建设。2018年12月,菏泽至曲阜段开工建设。2019年11月26日,日照至曲阜段开通运营,标志着沂蒙革命老区接入高铁网。2021年12月26日,曲阜至菏泽至庄寨段开通运营,菏泽接入全国高铁网。
三小时经济圈:济宁融入上海都市圈的新机遇
鲁南高铁的开通,使得济宁与上海之间的时空距离大幅缩短。目前,从济宁北站出发,最快仅需2小时58分钟即可抵达上海虹桥站。这种便捷的交通联系,不仅方便了两地人员往来,更为济宁深度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创造了条件。
作为鲁南地区的重要城市,济宁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坚实的产业基础。2023年,济宁市生产总值达到5516亿元,同比增长6.5%。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074亿元,增长7.3%,显示出强劲的工业实力。特别是化工产业,经过多年培育,已形成以煤化工为特色,盐化工、橡胶制品、化工新材料等融合发展的工业体系。
鲁南高铁的开通,为济宁的产业发展插上了科技翅膀。以山东恒信集团为例,这家位于邹城的现代化企业集团,围绕高端化工、清洁能源、新材料三条产业赛道加速发展,已生产出乙醇、新型炭材料、高纯氢气等60余种产品。该集团投资30.9亿元建设的50万吨乙醇项目,预计将于2025年6月投产,将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
创新驱动:济宁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能
在科技创新方面,济宁市同样展现出强劲势头。2023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9个百分点,达到49%。济宁港航龙拱港有限公司开发的“基于5G专网的内河数智化港口关键技术”,首次将L4自动驾驶技术应用到内河港口水平运输系统,突破了10多项关键核心技术,成功解决了内河数智化港口建设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和应用落地问题。
2023年,济宁市科技部门围绕科技创新,通过深度布局,在推动产业升级、培育新动能、提升创新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成效。“科技型企业培育上,全市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2000家、增幅居全省第2,我们新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00多家、总量突破1800家,实现两年翻番;在关键技术攻关上,2023年共有16个项目获省重点研发计划立项,其中6个项目获得了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立项,创历史新高。”济宁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付贵福说。
营商环境:济宁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为支持企业发展,济宁市推出了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的举措。2023年,济宁市以深入开展“宜企同行”助企服务行动为抓手,进一步健全政企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解决各类经营主体反映问题9800余条,帮助企业融资366.4亿,帮助企业办理能评、环评、施工许可等审批手续858件,经营主体获得感不断增强。
据统计,2023年以来,济宁市已成功发行专项债券达166.6亿元,并实现了44.30亿元的增值税留抵退税,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包为企业带来了实质性实惠,有力地支持了全市经济社会的高效、精准发展。
“下一步,济宁将通过实施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深化‘宜企同行’助企行动、加大各类要素保障力度等举措,对标全国最高标准、最优水平,补短板、缩差距,加快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济宁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副局长曹宏伟说。
随着鲁南高铁的开通,济宁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依托便捷的交通网络,济宁不仅能够更好地承接上海的产业辐射,还能在科技创新、人才交流、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与长三角地区实现深度合作。未来,济宁必将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