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生态空间保护新动向:坚守红线,打造宜居城市
东莞生态空间保护新动向:坚守红线,打造宜居城市
近日,《东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国务院批复,这是东莞首部“多规合一”规划,为未来15年的发展描绘了蓝图。规划中,生态空间保护被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彰显了东莞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决心。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守护绿色家园
根据规划,到2035年,东莞将坚守一系列生态底线: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0.11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0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361.08平方千米,其中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26.74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1433.37平方千米以内。这些硬性指标的设定,为东莞的生态空间保护划定了明确的红线。
森林质量提升,打造健康生态体系
为提升森林质量,东莞市林业局制定了《东莞市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7年)》。方案提出,至2027年,全市将完成林分优化提升不少于4.98万亩,森林抚育提升7.36万亩。重点打造水源涵养林、生态风景林、绿色通道林等8种特色林分,构建以常绿阔叶林为主体的健康稳定森林生态体系。
完善绿色游憩体系,提升城市宜居水平
规划还提出要完善绿色游憩网络体系,形成“生态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四级公园体系。同时,通过碧道、绿道、南粤古驿道、健身步道等构建蓝绿特色游憩体系,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绿色生态带来的福利。
区域协同,共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屏障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东莞将加强与周边城市的生态协同。通过联动深圳、惠州共建深圳都市圈,主动融入广州都市圈,共同推进珠江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整体提升东江、狮子洋等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
展望2035: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国际都市
根据规划,到2035年,东莞将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科技创新中心。在生态空间保护方面,东莞将实现森林结构明显改善,混交林比例达65%以上,林分优化提升成效初现,真正成为一座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国际都市。
东莞正以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通过科学规划和有力举措,为市民打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绿色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