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草局&自然资源部联手优化自然保护地
国家林草局&自然资源部联手优化自然保护地
近日,国家林草局和自然资源部联合发布《全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旨在解决自然保护地空间重叠、边界不清等问题。此次调整涉及47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提升3.95%,并调出部分耕地及永久基本农田等区域。此举不仅有助于提高保护地管理效率,还为地方经济发展留足空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整合优化的具体内容
此次整合优化调整主要有以下变化:
整合优化前,全国共有自然保护地9240处,落界面积20131.98万公顷(去除重叠净占地面积18201.98万公顷)。整合优化后,全国共有自然保护地6736处,总面积18523.61万公顷。其中,国家公园5处,原国家公园试点区5处,自然保护区1527处。此外还有各种风景名胜区、海洋公园、森林公园、沙漠(石漠)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保护地形式。
总体来看,整合优化后,保护地总数量减少2504个,如果按照调整前落界面积计算,总面积减少1608.37万公顷,但如果按照调整前去除重叠净占地面积计算,调整后增加321.63万公顷。
值得注意的是,调整前自然保护区有2694处,面积14914.99万公顷,调整后虽然增加了5个国家公园和5个原国家公园试点区,但国家公园、原国家公园试点区和自然保护区共1537处,相比调整前还是减少了1157处,总面积达14885.51万公顷,减少了29.48万公顷。
保护区的保护级别和保护力度通常高于其他风景名胜区、海洋公园、森林公园、沙漠(石漠)公园、湿地公园等保护地形式,因此保护区数量和面积的减少让一些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尤为关注。
调整引发关注
此次调整引发了野生动物保护组织“猫盟”的关注。机构依据《全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调整清单》,统计了各省的保护地调入调出数据。统计结果显示,保护地调入面积较多的来自青海、西藏这些地方,东部地区总体调出大于调入,而内蒙古、新疆这些生态大省显示的调出面积却大于调入面积。
“国家对自然保护地进行整合优化,必然有全盘的考虑。”猫盟表示,但从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的角度出发,他们自然会关注全局性的和一些主要关注物种的栖息地是否受到影响。
在《全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调整清单》中,云南西双版纳易武州级自然保护区和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引起了猫盟关注。
调整清单显示,云南西双版纳易武州级自然保护区,在整合优化前面积为33312.47公顷,整合优化的结果为“转型”,调入10.78公顷,调出2257.11公顷,转型后总面积为31066.14公顷。
总面积有所减少但变化并不大,比起面积猫盟更关注调整为“转型”的结果。“易武保护区的‘转型’往好方向看,能升级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但不排除会变成保护级别更低的森林公园或其它公园类型。”猫盟表示,易武保护区完全可以进行重点保护,因为其属于国内物种丰富度极高的区域。据以往调查的不完全统计,这里仅兽类就有豹、云豹、亚洲象等十余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以及亚洲黑熊、豹猫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此外,还有大量珍稀鸟类、植物等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名录的物种。
“易武保护区处于边境地带,保护情况复杂,保护的经费、人员也处于勉强支撑的状态。如果“转型”指向降级,那可能会对云南西双版纳最后的云豹、云猫、豺、熊狸等珍稀物种的种群带来无法预估及挽回的风险。”猫盟表达了顾虑所在。
另外,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墨脱所在地),也是我国唯一还有野生孟加拉虎出没、并且是国内质量最好的云豹栖息地的所在地。
在此次调整中,猫萌关注到该保护区被调出面积达76380.42公顷,调出理由为“项目用地”,面积达41954.48公顷。“这几乎超东部任何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面积,这对当地的野生动物保护而言,影响可能是巨大的。”经猫盟具体分类统计,显示在所有保护区的面积调整规划中,该自然保护区因项目用地而调出的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