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院推荐:拜城县历史文化之旅
中央社院推荐:拜城县历史文化之旅
2025年,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组织调研团队赴新疆拜城县开展历史文化调研活动,重点考察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平国治关城诵石刻遗址及克孜尔石窟。这些佛教遗迹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生动见证。
拜城县概况
拜城县,隶属于新疆阿克苏地区,位于天山中段南麓、却勒塔格山北缘的山间盆地,渭干河上游流域。这里北依天山与昭苏、特克斯县相连,南隔却勒塔格山与新和县为界,东与库车县毗邻,西与温宿县接壤。行政区域面积达19100平方千米,2019年末户籍人口为238892人。县人民政府驻拜城镇,距乌鲁木齐市公路里程860千米,海拔1200米。
刘平国治关城诵石刻遗址
刘平国治关城诵石刻遗址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拜城县克孜尔乡的明屋达格山悬崖上。该遗址始凿于公元3世纪末至4世纪初叶,早于敦煌莫高窟300年,是佛教文化东渐的重要见证。
克孜尔石窟的艺术特色
克孜尔石窟,又称克孜尔千佛洞或赫色尔石窟,是新疆拜城县另一处重要的历史文化瑰宝。石窟始凿于公元3世纪,5-8世纪达到鼎盛,在公元8-9世纪逐渐停建,延续时间之长在世界各国也是绝无仅有的。克孜尔石窟有4个石窟区,共有349窟,有正式编号的石窟有236个,其中大部分塑像都已被毁,还有81窟存有精美壁画,为古代龟兹国的文化遗存。
克孜尔石窟的洞窟形制大致有两种:一种为僧房,另一种为佛殿。最能体现克孜尔石窟建筑特点的是中心柱式石窟,它分为主室和后室。据介绍,石窟主室正壁为主尊释迦佛,两侧壁和券顶则绘有释迦牟尼的事迹如“本生故事”等。克孜尔石窟壁画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的菱格构图,每个菱形格里绘一个“本生故事”。不少学者认为,菱形格是须弥山的意象转换而来,这也是克孜尔石窟壁画的重要特点。
新疆佛教的中国化
新疆佛教的中国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中小佛寺遗址群(即托普鲁克墩佛寺遗址)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该遗址位于和田地区策勒县达玛沟乡东南约7公里的荒漠土丘之中,是目前我国乃至世界上发掘的中古时期最小的古代佛寺,也是迄今为止和田地区甚至是塔克拉玛干腹地所发掘的最完整的佛寺建筑。
通过小佛寺遗址群出土的珍贵文物,能够清晰地看到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以壁画人物为例,从犍陀罗风格,到典型的“于阗面孔”,再到乌纱幞头、圆领红袍的唐人形象,这里面形象变化最大的,堪称毗沙门天王壁画,它走出了小佛寺,走向东方,在一个更大的时空内,见证并参与了中华文明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生成过程,波澜壮阔,意蕴无穷。
民族团结与文化交流
拜城县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积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展现了当地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互帮互助、共同发展的和谐景象。2025年1月28日,拜城县举行“金蛇迎春 盛世欢歌”社火表演活动。来自全县各乡镇的15支社火方队在铿锵有力的锣鼓声中竞相展演,为全县各族群众献上了一场年味十足的视听文化盛宴。县委副书记、县长达尔古西·依拉音宣布社火展演开始,并与全县各族群众一同鸣鼓迎新春、击鼓纳祥瑞,共同点亮2025年新篇章。
此次迎新春社火表演节目包括舞龙舞狮、威风锣鼓、踩高跷表演等,演员们跟着整齐的鼓点,身姿轻盈、步调从容,脸上洋溢着喜悦之情,随着精彩的社火节目陆续上演,人群中不时爆发出阵阵喝彩声,处处弥漫着欢乐、祥和的氛围,现场观众纷纷拿出手机记录这一喜庆的时刻。
此次“金蛇迎春 盛世欢歌”社火表演活动,不仅让各族群众真切感受到了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还展现了拜城县各族群众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拜城县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积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展现了当地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互帮互助、共同发展的和谐景象。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