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科学公园:生态建设与科技创新的完美融合
松山湖科学公园:生态建设与科技创新的完美融合
松山湖科学公园是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东莞松山湖南侧,背靠巍峨山森林公园,总占地面积约97万平方米。公园以“生态本底+科学内核+城市公共空间”为设计原则,致力于打造一个集生态保育、科学展示、休闲健身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生态建设特色
公园在生态建设方面进行了多项创新实践。其中,雨水花园是一个生态友好的景观设计项目。它通过收集、吸收和过滤雨水来减少城市径流污染,降低洪水风险,提高地下水补给。雨水花园利用植物和土壤的净化能力,管理雨水径流。设计通常包含一个或多个低洼区域,用于收集来自建筑和道路的雨水,并通过土壤渗透和植物过滤去除污染物。雨水花园减缓水流,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同时种植本土植物,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
碳汇竹林是另一个重要的生态项目。这种竹林以毛竹为代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浓度,缓解全球变暖。碳汇竹林不仅具有高效的碳吸收能力,还能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防止侵蚀。
生态科普与教育
松山湖科学公园还注重生态科普教育。自然生态之窗和湿地科普环桥是两个重要的生态科普设施。自然生态之窗设有生态系统科普,包括松山湖植物群落科普和生态湖泊科普。湿地科普环桥则专注于生态消落带(水位涨落带)的动植物科普。
儿童友好“中子”乐园将科学知识融入游乐设施,让孩子们在玩耍中学习。乐园占地2万平方米,将散裂中子源运行步骤转化为5个对应的游玩设备,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寓教于乐的科学学习空间。
未来规划展望
松山湖科学公园的生态建设仍在持续完善中。松山湖科学城至光明科学城通道(东莞段)二期工程已开工建设,项目总长2.4公里,总投资7.87亿元,工期为3年。该通道以“多彩科学城”为植物设计理念,将打造绿水青山之路和缤纷花海廊道。道路绿化景观主题色彩为红色,主要乔木品种包括小叶榄仁、凤凰木、丛生朴树、红花玉蕊、红果冬青等。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松山湖科学公园不仅是一个生态保育的示范项目,更是一个融合科学探索与公众教育的综合性平台。通过持续的生态建设与创新实践,这里正逐步成为大湾区科技创新与生态建设的双重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