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验:人口减少如何影响政策?
日本经验:人口减少如何影响政策?
2024年7月,日本总务省公布了一组令人震惊的数据:截至2024年1月1日,日本人口总数约为1.2156亿,较上年减少86万,连续15年减少,创下1968年有统计以来的最大跌幅。这一数据不仅反映了日本人口减少的速度正在加快,也揭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人口结构的严重失衡。
从人口构成来看,日本的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数据显示,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3571.2万,占比高达29.4%,而15岁至64岁的劳动人口仅为7174.1万,占比59%。这意味着每三个日本人中就有一个是老年人,劳动力市场的压力可想而知。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一趋势仍在持续恶化。预计到2060年,65岁以上老人的比例将接近全国总人口的40%。
面对如此严峻的人口形势,日本政府不得不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生育支持政策。从199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推出了“天使计划”,通过提供育儿休假、育儿补贴和增加保育设施等方式,试图提高生育率。然而,这些措施的效果并不理想。2017年,日本新生儿数量首次降至百万以下,人口自然减少数量创下新高。
在应对老龄化方面,日本政府主要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延迟领取养老金的年龄,二是提高医疗费个人负担比率。这些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保支出的压力,但也引发了社会争议。为了弥补社保资金缺口,日本政府不得不连续多年通过发行国债来维持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转,财政可持续性面临严峻挑战。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变化是日本对外籍人口政策的调整。长期以来,日本一直严格限制外来移民。但近年来,随着劳动力短缺问题日益严重,这一政策开始松动。截至2024年1月1日,日本外籍人口已达332.3万人,首次突破300万大关,较上年增加约33万人。这些外籍人口不仅填补了劳动力市场的空缺,也成为支撑日本经济的重要力量。
与日本相比,中国的人口形势同样不容乐观。2023年末,中国人口为14.1亿,已经连续两年负增长,减少208万人。更令人担忧的是,中国的生育率仅为1.0左右,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倒数第二,仅略高于韩国。全面二孩政策和三孩政策的实施并未能扭转出生人口下降的趋势,生育堆积效应已基本结束,出生人口自2017年以来连续七年下降。
面对人口减少的挑战,中国政府也开始调整政策方向。2021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标志着中国生育政策的重大转变。政策重点从单纯的生育数量控制转向构建生育支持体系,包括提供经济补贴、延长育儿假、发展托育服务等措施。然而,与日本类似,这些政策的效果尚未充分显现。
中日两国在应对人口减少方面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差异。相似之处在于,两国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生育率下降的双重压力,都在探索通过生育支持政策来提高生育率。不同之处在于,日本在应对老龄化方面积累了更多经验,特别是在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和创新养老服务模式方面。此外,日本在引进外籍劳动力方面的政策调整也值得中国借鉴。
然而,两国在人口政策的实施环境和效果上存在显著差异。日本的生育支持政策虽然未能显著提高生育率,但其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完善,能够为老年人提供较为全面的照顾。相比之下,中国的人口基数更大,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更为突出,这使得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复杂性大大增加。
从长远来看,人口减少将对两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对日本而言,如何在人口持续减少的背景下维持经济活力,如何平衡社保支出与财政可持续性,将是未来面临的主要挑战。对中国来说,如何在人口结构快速变化的背景下实现高质量发展,如何构建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将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人口减少是一个全球性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日本的经验表明,应对人口减少需要长期、系统的政策安排,需要在提高生育率、优化人口结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多个方面同时发力。对中国而言,借鉴日本经验的同时,更要立足本国国情,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这不仅是一个政策选择问题,更是一个关乎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