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末县:肉苁蓉采挖正当时,产业化治沙谱新篇
且末县:肉苁蓉采挖正当时,产业化治沙谱新篇
“快看,这株肉苁蓉个头真大!”在新疆且末县的沙漠边缘,采挖工人兴奋地从梭梭根部挖出一株株粗壮的肉苁蓉。正值肉苁蓉采挖季节,这片曾经的不毛之地,如今成了当地群众的“绿色银行”。
肉苁蓉,这种寄生在梭梭根部的植物,因其显著的滋补功效被誉为“沙漠人参”。近年来,且末县通过发展肉苁蓉产业,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和就业,探索出一条产业化治沙的新路径。
政府引导,群众参与:治沙新模式
且末县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这里一年中有100多天是沙尘天。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且末县探索出“政府引导、群众主体、分片到户、就业增收、持续治沙”的新模式。
“我们把防沙治沙和群众收益紧密挂钩,通过划地到村、包地到户、确权到人的方式,让群众成为治沙的主体。”且末县林业和草原局负责人介绍道。这种模式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治沙的积极性,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金融支持,科技助力:产业新突破
在且末县,金融活水正源源不断地注入肉苁蓉产业。且末县农信社为肉苁蓉种植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如为新疆鹏程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授信2000万元,支持其建设深加工生产线。
同时,科技力量也为肉苁蓉产业插上了科技翅膀。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为肉苁蓉种植提供技术支持,帮助优化种植技术,提高产量和品质。
生态改善,群众增收:发展新成效
目前,且末县梭梭接种肉苁蓉种植面积已达8万多亩,成为南疆最大的梭梭接种肉苁蓉种植基地。肉苁蓉产业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
“以前这里都是沙漠,现在不仅环境变好了,我们还能通过种植肉苁蓉获得收入。”一位参与肉苁蓉种植的村民高兴地说。
经验推广,国际合作:贡献新方案
且末县的治沙经验已走出新疆,惠及更多国家和地区。近年来,新疆荒漠化防治技术已推广至17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为全球荒漠化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且末县的治沙之路见证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未来,且末县将继续推进肉苁蓉产业高质量发展,让“沙漠人参”成为更多群众的“致富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