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视角下的乡村治理现代化:理论启示与实践探索
费孝通视角下的乡村治理现代化:理论启示与实践探索
《乡土中国》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于1948年出版的经典著作,深入剖析了中国乡村社会的结构与特性,展现了传统乡土社会的基本面貌。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成为重要议题。费孝通先生在其著作中提出的差序格局、家族制度和礼治秩序等概念,为现代乡村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和指导。
理论基础:《乡土中国》的现代启示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了多个重要概念,其中差序格局、礼治秩序等理论对现代乡村治理具有重要启示。
差序格局描述了中国传统社会中以个人为中心、按亲疏关系向外扩展的社会网络。在现代乡村治理中,这一理论提醒我们重视人际关系和社群网络的作用,同时也要突破传统差序格局的局限,构建更加公平、开放的治理结构。
礼治秩序强调通过教化内化行为规范,以“礼”而非法律维持社会秩序。在现代社会,这一理念可以转化为重视道德建设和文化传承,同时也要建立健全的法治体系,实现礼治与法治的有机结合。
当前乡村治理的现状与挑战
近年来,我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加强,村民议事形式不断创新,法治乡村建设加快推进,乡风文明大幅提升。试点地区乡村治理覆盖面、有效性、满意度和获得感不断提高,矛盾纠纷明显减少。
然而,乡村治理仍面临多重挑战。治理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以应对多元化、个性化的社会治理需求及城乡关系转型期的复杂形势。村民自治机制尚不健全,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地位未能充分体现,参与治理的能力和创造性有待提高。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有效参与不足,需要完善体制机制,激发其参与积极性。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格局尚未形成,村社层面的治理主体间分工不明、协调不足,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现代化乡村治理方式更新滞后,难以满足新时期社会治理的需求,特别是在互联网和自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治理手段已不适应当前治理需求。
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探索
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中,各地积极探索创新模式,涌现出许多成功案例。
重庆江北区五宝镇大树村的“树心小院”模式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该村通过党建引领,建立“1+2+N”院落治理机制(即1名党员院落长、2名院落管家、“N”名宣传员),有效促进了政策法规宣传、院情民意收集、防灾救灾响应、矛盾纠纷调解等工作。同时,该村还注重美丽庭院建设,按照环境整体协调、突出风貌特色原则,采取“一户一院一设计”的方式,对院落房屋进行美化、绿化、亮化,同步实施房前屋后菜园、果园、花园建设改造升级,实现一户一景、一院一韵。在产业发展方面,大树村建立了“党组织+集体经济组织+基地+农户”抱团发展机制,成功打造了“大树村稻花香米”品牌,2023年集体经济组织收入达百万元。
腾讯“耕耘者振兴计划”则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基层治理,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该计划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优势,为乡村治理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助力提升治理效率和透明度。同时,还通过培训和教育项目,提升农民的数字素养和治理能力,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注入新动力。
专家观点与建议
专家普遍认为,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城乡融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对优化城乡发展格局,分类有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部署。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握和处理城乡关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落实落细目标任务,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推动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产业兴旺:把“土特产”三个字琢磨透,立足乡土资源,大力发展地域特征鲜明、乡土气息浓厚的多样化特色种养业,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同时,强化就业服务,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稳岗就业;引导和规范以出租、合作开发、入股经营等方式盘活利用农村资源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乡村建设: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不断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逐步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提升乡村治理水平,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和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
改革创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让农村资源要素活化起来,让广大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迸发出来。
结语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既要传承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治理理念,又要积极创新治理方式,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通过持续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