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探访琅琊山:辛弃疾留下的摩崖石刻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探访琅琊山:辛弃疾留下的摩崖石刻

引用
腾讯
7
来源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719A036XX00
2.
https://xy.chzu.edu.cn/2024/1010/c15003a307209/page.htm
3.
https://www.ah.gov.cn/hfwy/dmah/ssfg/3809231.html
4.
https://www.ruiwen.com/wenxue/zuiwengtingji/263972.html
5.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909/14/2609768_1133550452.shtml
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0%B4%E5%A4%B4%E6%A5%9A%E5%B0%BE
7.
https://hk.trip.com/moments/poi-mount-langya-85402/

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的琅琊山上,有一通珍贵的摩崖石刻,记录了南宋著名词人、抗金将领辛弃疾的一段历史。这通石刻不仅是辛弃疾在滁州任职期间唯一留存至今的物证,也是了解这位伟大词人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

这通石刻位于琅琊山的深秀湖畔,刻于南宋乾道九年(1173年)冬。石刻高1.5米,宽1.2米,楷书阴刻,字径约10厘米。石刻内容为:“乾道九年冬,辛弃疾、王正之、赵不迂、李巘、吴子似、杨民瞻、周监、林子山、王嘉会、王正己、王正之、赵不迂、李巘、吴子似、杨民瞻、周监、林子山、王嘉会、王正己同游琅琊山,雪后游翠微亭,作此记。”这通石刻记录了辛弃疾与一帮同僚、朋友在一场大雪后游览琅琊山的情景,是辛弃疾在滁州任职期间唯一留存至今的物证。

辛弃疾于乾道八年(1172年)以右宦教郎的身份出任滁州知州。当时的滁州,正值战祸频繁,民生凋敝。辛弃疾上任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恢复滁州的经济和民生。他首先请求豁免历年积欠的5800贯租赋,以减轻民众负担,并减免商贩营业税的70%,以恢复商业活动。随后,他发布了招抚令,鼓励逃亡的人民返回故乡并提供修建房屋的帮助,缓解了民众的忧虑。辛弃疾还支持流亡者耕种无主荒地,并提供贷款以帮助他们购置耕具和粮种,确保他们能够安家落户。这一系列措施极大地促进了滁州的人口回流和生产恢复。

在滁州任职期间,辛弃疾不仅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还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词作。他的词风热情洋溢,气势磅礴,既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也流露出对故土的深情。其中,《声声慢·滁州旅次登奠枕楼作》就是他在滁州期间创作的代表作之一,词中写道:“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指点檐牙高处,浪拥云浮。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千骑临秋。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这阕词不仅展现了辛弃疾对滁州美景的赞美,更流露出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

这通摩崖石刻不仅是辛弃疾在滁州生活的重要见证,也是琅琊山风景区的重要人文景观之一。琅琊山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湿润季风性气候区,四季分明,景色宜人。整个风景区面积115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其中5.1万亩被划为国家公益林,因此,植物资源相当丰富,有"天然药圃"之称。风景区内寺庙、亭台、古道、古关隘、碑碣林泉等人文景观均与其蔚然深秀、清幽淡雅的自然景色交相辉映而彰显得天独厚,独树一帜,其景其境"高可眺、邃可隐、清可濯、幽可憩、芳可采、丽可咏",为中外游人向往的琅琊山"六名"文化胜境。

辛弃疾在滁州的这段历史,不仅展现了他作为政治家的才能,更体现了他作为文学家的风采。这通摩崖石刻,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它静静地诉说着辛弃疾与滁州的故事,吸引着后人前来探寻这位伟大词人的足迹。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