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分水新进展:居延海重现生机
黑河分水新进展:居延海重现生机
2024年8月,随着水头缓缓流入东居延海,我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再次完成了干流冬季全线贯通。这一刻,标志着东居延海实现了连续20年不干涸的历史性成就。而这一生态奇迹的背后,离不开一项关键水利工程的支撑——黄藏寺水利枢纽。
黄藏寺水利枢纽:生态调水的新突破
黄藏寺水利枢纽位于黑河上游,是国家“十三五”期间重点推进的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2024年8月初,该枢纽首次启动生态调度运用,为确保东居延海实现连续20年不干涸以及沿线绿洲的维护提供了重要水量保障。
这一工程的启用,改变了传统的水量调度模式,提高了输水效率,为今后黑河水量调度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精准调控,不仅有效缓解了居延海水域面积及库容减少的问题,还为沿河周边植被恢复提供了重要补给。
居延海重现生机:生态改善的具体成效
根据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最新监测数据,目前东居延海的水域面积稳定保持在30-40平方公里。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这里已成为众多鸟类的栖息地。据统计,栖息鸟类种类已增至133种,候鸟数量更是达到了10万多只。
在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的东居延海,喜水性的芦苇长到了3米高,许多水鸟在湖面上觅食,呈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些变化,正是得益于东居延海的持续补水和科学管理。
科学调度:水资源管理的创新实践
为了实现精准调水,黄河水利委员会黑河流域管理局建立了完善的水文监测网络。在流域内的固定水文监测点上,一条全自动缆道横跨河面,搭载测速仪的“铅鱼”自河右岸向左岸驶去,不出5分钟,断面流量测算完毕,相关数据便通过终端传输回水文站的测控平台。
2024年,莺落峡断面(上中游分界点)实测来水17.16亿立方米、正义峡断面(中下游分界点)实测下泄水量10.58亿立方米。这些数据的背后,是科学调度和精细管理的成果。
节水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在黑河流域,节水农业已成为农业发展的新趋势。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作为玉米制种的“黄金”区域,通过推广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不仅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还优化了农业种植结构。
“有多少汤,泡多少馍”。实行黑河水量统一调度以来,位于中上游地区的张掖市主动思变谋变求变,推行水资源预算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改变着这片黄土地的用水方式。推广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的农田节水技术便是其中之一。“发展节水农业,小麦甜菜等高耗水的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缩减。”张掖市甘州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王立俊介绍,政府从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入手,鼓励农民改种更为节水的制种玉米、中药材等农作物。同时,推广滴灌、喷灌等农田节水技术,减少水分无效蒸发,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未来展望:水利工程助力区域发展
除了黑河水量调度,另一个重大水利工程——引汉济渭工程也在为区域发展注入新动力。目前,该工程日供水量已达86.4万立方米,约占西安市日供水量的40%以上。全年二类以上的优质汉江水为保障西安供水安全和推进高质量发展起到了“压舱石”作用。
随着引汉济渭工程的持续推进,预计到2026年全面建成投用后,将为西安、咸阳、渭南、杨凌等城市提供更加稳定的水源,年调水量可达15亿立方米,受益人口将达1400多万人。
从黄藏寺水利枢纽到引汉济渭工程,这些重大水利工程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也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它们共同构建起西北地区的水资源配置新格局,为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探索出了一条可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