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棚改中的历史建筑保护:创新模式与经验启示
南京棚改中的历史建筑保护:创新模式与经验启示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棚户区改造过程中,如何平衡现代发展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成为一项重要课题。近年来,南京在棚户区改造中探索出一系列创新模式,不仅改善了居民居住条件,更让历史建筑焕发新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小西湖:共生共享模式的典范
位于南京老城南的小西湖历史街区,是南京28处历史风貌区之一。这里曾经居住着810户居民,房屋破旧,基础设施落后。2019年,小西湖片区启动更新改造,探索出一条独特的“共生共享”模式。
改造过程中,小西湖项目充分尊重居民意愿,不搞大拆大建。对于选择留下的居民,通过“共享院”的方式,将私人庭院适度开放,既保留了家居功能,又增加了公共空间。例如,堆草巷33号刘光纪家的后院,经过改造后成为网红打卡点,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对于搬迁的居民,则利用腾出的空间建设“共生院”,增加功能性设施。堆草巷31号原本住着5户人家,更新改造中3户选择搬走、2户留了下来,他们利用腾出的院内空间,增添了厨房、卫生间,由此在主屋两边形成厢房。居民陈鸿荣说,最多时,一天有小十拨人来院内参观。
小西湖项目还注重文化传承和业态创新。在明代翔鸾坊遗址上复建戏台,引入秦淮灯彩等非遗项目,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完美融合。如今的小西湖,不仅是一个居住区,更成为展现南京城南市井生活的重要窗口。
石榴新村:原地重建模式的探索
位于南京新街口地区的石榴新村,是南京棚改中的另一个典型案例。这里曾经是一个典型的棚户区,259户居民生活在D级险房中。2020年,石榴新村启动旧改项目,采取原地重建模式,为居民打造现代化的居住环境。
改造后的石榴新村,6栋建筑最高11层、最低4层,两栋在朝天宫文保紫线范围内建筑控高18米,改造后的石榴新村与周边建筑高度协调,守住了新街口—朝天宫的天际线。小区内,楼与楼之间街巷宽六七米,植有两排行道树,单元楼沿墙见缝插针建了花圃。临街底层空间腾出,全部改为商业,面积有6000平方米,地下也“掏”出100个机动车停车位。
值得一提的是,石榴新村项目充分发动群众参与。前后开了69场议事会,改造方案经过70多轮修改,最终388户居民中有97%签字改造,70%居民要求回迁。这种共商共建的方式,为项目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
大阳沟:就地改造模式的实践
大阳沟57号的改造项目,展现了南京棚改中另一种创新模式。这里原为两幢上世纪60年代盖的3层砖混楼,经鉴定为C级险房。改造采取就地改造方式,原地、原面积、原高度,将两幢并为一幢,推出10余种户型。即便是最小户型,更新后也有31平方米,一室一厅一厨一卫,还有一个独立阳台。
然而,大阳沟的改造也面临诸多挑战。由于部分居民的反对,整体改造计划被迫搁置,只能先对签约率100%的57号进行改造。这也凸显了城市旧改中社区自治的重要性。正如项目实施单位南京明商白房报修公司颜黎明所说:“城市旧改的前提是社区自治,要发动群众形成广泛共识,同时城市更新法律规范也要进一步完善。”
政策支持:为历史建筑保护提供保障
为了破解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的难题,南京出台了《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对象防火安全保障方案的衔接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明确,历史文化保护地段建筑在更新改造时,确实无法满足现行技术标准要求的,可编制保护对象防火安全保障方案并报市级部门会审。
这一创新做法,为颐和路、浦口火车站等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提供了重要支持。以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11片区为例,通过量身定制防火保障方案,不仅保留了历史风貌,还引入了时尚元素,成为外地游客的网红打卡地。
浦口火车站历史风貌区则按照渐进式、织补式的“微更新”理念,分阶段分层次推进城市更新。项目依据《办法》,对片区采取防火加强措施,在保护地块街巷格局和肌理独特性的同时,提升片区消防安全的可靠性。通过运用“体检报告”和《办法》等“政策工具箱”,按照防火保障方案实施的浦口火车站片区,破除了历史建筑保护和活化利用之间的壁垒,即将成为我市又一个极具特色的历史文化休闲街区。
经验与启示
南京在棚户区改造中的创新实践,为其他城市提供了重要借鉴:
坚持“留改拆”并举:不搞大拆大建,而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保留、改造或拆除,最大限度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注重社区参与:充分发动群众参与改造决策,形成广泛共识,确保改造方案符合居民实际需求。
创新政策支持:通过出台专项政策,破解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的难题,为城市更新提供制度保障。
融合文化传承与现代功能:在保护历史风貌的同时,注入现代功能,让历史建筑焕发新生。
南京的实践证明,棚户区改造与历史建筑保护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通过创新思维和科学规划,完全可以实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