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坚院士:算力驱动创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正当时
王坚院士:算力驱动创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正当时
“无尽的计算将带来无尽的科技探索。”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在近期的一次公开演讲中如是说。在当前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小企业如何抓住数字化转型的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政策引领: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明方向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透露,将联合相关部门印发《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该方案将明确未来3年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主要思路和重点任务,核心内容包括:
- 发挥中央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分批支持100个左右城市开展转型试点
- 实施4万多家中小企业深度改造
- 到2027年实现“小巨人”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
- 中小企业上云率超过40%
为推动方案落地,工信部还将重点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链式转型”,充分发挥链主企业、平台企业、集群园区的资源汇聚作用,通过订单牵引、技术扩散、资源共享等方式,牵引中小企业开展改造。
实践探索:数字化转型的生动案例
在政策的引导下,各地中小企业纷纷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以广州市为例,该市正在面向智能网联汽车、工业母机、时尚美妆等多个行业,征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
在这些案例中,一些中小企业围绕研发、制造、销售等关键业务环节进行数字化改造,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某制造业企业通过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远程监控与联动,部分生产工序甚至用机器人替代人工,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还加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在产业链协同方面,一些链主企业或平台型企业积极向中小企业输出行业共性解决方案,通过供应链赋能和产业链赋能两种模式,带动中小企业协同转型。比如,某龙头企业围绕供应链管理需求,开发行业整体数字化转型方案,以订单和协同制造方式拉动链上中小企业转型,构建了高效协同的供应链体系。
面临挑战:人才、资金成主要瓶颈
尽管数字化转型前景广阔,但中小企业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国家统计局中卫调查队对当地12家中小微企业的调研结果显示,人才缺乏和资金压力是制约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两大主要因素。
人才方面:超过一半的企业反映缺乏专业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中卫市大数据产业处于起步阶段,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优秀年轻人才被外地高薪挖走,企业位置偏僻、待遇吸引力不足等问题,都制约了数字化转型进程。
资金方面:数字化转型投入成本高,多数企业表示资金压力大。虽然企业普遍认为数字化转型能带来长期收益,但短期内需要持续投入大量资金,且效果显现较慢,这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财务负担。
此外,一些企业还面临后续方向不明、技术能力不足等问题。由于地区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部分企业缺乏整体规划,难以结合自身特点制定有效的数字化转型策略。
未来展望:以计算驱动创新
面对这些挑战,王坚院士指出,算力是衡量经济发展的新尺度,今天的数字化就如同百年前的电气化。他强调,基础设施的进步将为整个科技创新提供沃土,鼓励中小企业大胆走出去,在国际上“出题”。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小企业需要:
- 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培养数字化转型所需的专业人才
- 积极利用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支持,缓解资金压力
- 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数字化转型规划
- 借鉴成功案例经验,避免盲目跟风
正如王坚院士所说,人工智能不仅仅是科技工具的革命,更是一场改变所有科技研究范式的革命性工具。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一场深刻的管理革命和思维变革。只有勇于拥抱数字化,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主动,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