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规划:如何提升行人安全感?
上海城市规划:如何提升行人安全感?
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其城市规划一直走在前列。近年来,上海在提升行人安全感方面采取了多项措施,从政策制定到具体实践,都体现了对行人安全的高度重视。
政策引领:高标准规划保障行人安全
2024年12月,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印发了《上海市市政交通工程规划设计技术规范》。该规范对城市道路、桥梁、人行天桥等设施的设计标准进行了详细规定,充分体现了对行人安全的重视。
例如,规范要求新建城市道路必须根据规划所确定的道路等级、服务功能、交通特性、交通组织方式,结合各种控制条件以及风貌景观等方面的要求进行道路横断面设计,统筹安排道路红线内的人行道、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分隔带、设施带等各类空间,并按规定落实管线综合设计方案。
在人行天桥和地道的设计上,规范要求过街行人稠密且交通繁忙的道路交叉口处,应设置人行天桥、空中步行廊道或人行地道。其中,人行天桥、空中步行廊道的净宽不得小于3米,人行地道净宽不得小于4米。这些具体标准的制定,为提升行人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实践创新:改造项目提升行人体验
在实际操作层面,上海通过多个城市更新项目,不断优化行人出行环境。
地铁站改造提升过街便利性
浦东大道地铁站作为上海地铁14号线的换乘车站,日均客流量约6.5万人次。为提升乘客出行体验,车站进行了全面改造升级。改造后,站厅非付费区实现贯通,面积从2585平方米扩展至3448平方米,扩大近30%。同时,闸机位置调整至出入口中部,乘客可以就近出站,减少了逗留在付费区域的时间和路径。此外,车站还优化了导向标识,增设了客服中心,并对盲道、电梯等无障碍设施进行了升级,进一步提升了乘客的出行体验。
同样,14号线曹杨路站也完成了站厅升级改造。改造后,车站8、9号口与10、12、13号口可通过站厅非付费区域直接通行,方便了周边居民的过街出行。同时,车站还优化了导向标识,调整了服务中心位置,并对盲道等无障碍设施进行了改造,进一步提升了乘客的出行体验。
城市道路更新优化行人环境
在外环线改造项目中,上海采用了创新的设计理念。为了促进外环两侧区域城市功能的调整和融合,增加外环线通道整体通行能力,支撑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外环西段迎来焕新契机。外环西段交通功能如何提升?承担道路设计的上海市政总院,没有选择简单地去拓宽路面,而是结合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理念,探索“缝合”城市用地。设计师们把原本位于地面的外环西段“抬升”,改造为高架形式,释放地面空间,打通了沿线东西向地面道路,同时在高架下方利用原有外环改建为地面南北向干道,串联沿线地区路网,让主城区“合起来”了。
研究支撑:科学分析提升规划水平
学术研究为上海城市规划提供了重要参考。一项关于老旧小区改造对居民安全感影响的研究发现,交通改善、公共照明、绿化等要素对提升行人安全感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显示,交通设施的改善可以降低交通事故的风险,提升行人安全感。同时,良好的公共照明不仅能提高夜间出行的安全性,还能增强居民的心理安全感。此外,绿化和景观的改进不仅能提升社区美观度,还能通过增加居住率来降低犯罪活动,从而提升安全感。
未来展望:持续优化行人出行环境
上海在提升行人安全感方面的努力不会止步。未来,上海将继续推进城市更新项目,优化交通设施布局,提升公共空间品质。同时,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上海有望将更多智能交通系统应用于行人安全领域,通过科技手段进一步提升城市交通管理水平。
上海在提升行人安全感方面的实践和探索,不仅改善了市民的出行体验,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经验。通过持续不断的规划和创新,上海正朝着建设更加安全、便捷、宜居的城市环境不断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