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天度造九层千佛石塔:一座跨越千年的文化瑰宝
曹天度造九层千佛石塔:一座跨越千年的文化瑰宝
在中国佛教艺术史上,有一座被誉为“中华第一塔”的珍贵文物——曹天度造九层千佛石塔。这座始建于北魏天安元年(466年)的石塔,不仅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楼阁式佛塔,更是一件集建筑艺术与佛教文化于一体的稀世珍宝。
精妙绝伦的建筑艺术
石塔由塔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通高约3米,全部采用石料精雕细刻而成。塔身呈九层方形结构,高205厘米,上面浮雕佛像多达1400多尊。最引人注目的是高达1.81米的侍立菩萨像,与真人大小相当,栩栩如生。
塔刹部分更是精妙绝伦。刹基柱上承刹身,四隅各有一个佛龛,龛内浮雕两尊小佛坐像,转角立柱雕一人像,龛下各以莲花为结,上部翘出房檐,承以雉堞状的山花蕉叶,山花中间夹雕小佛坐像。房檐顶端呈覆钵,上有相轮九重,宝珠作结。各层仿木结构雕制,轮廓呈四角锥体状,完美融合了中国传统楼阁建筑与印度佛塔的风格特点。
曲折坎坷的流转历程
这座珍贵的石塔原本供奉在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崇福寺内,是该寺的镇寺之宝。然而,在日寇侵华期间,石塔遭遇了劫难。
1937年,日军占领朔县城后驻扎在崇福寺。1939年,日军将石塔偷偷运往日本。当时,朔州当地丁氏家族的丁克成冒着生命危险将塔刹部分藏匿起来,使这一珍贵文物得以保全。塔身则被日军掳回日本,战后归还中国,后辗转至台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建国后,丁克成将塔刹献给国家,塔刹重又回到了崇福寺。从此,这座完整的石塔被分隔在海峡两岸,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身首分离。
两岸共盼文物重圆
1979年,奥地利某大学专门研究石塔的教授格拉兹在台北见到了千佛石塔的塔身后,激动万分,称山西朔县崇福寺的塔刹就是该石塔的塔刹,并当即发表文章进行论述。
1995年,时任台北历史博物馆典藏组主任黄永川致函朔州崇福寺文管所,表示虽然塔身和塔刹暂时分离,但其价值并不会因此而逊色,并请求提供塔刹资料以供研究。
2007年,朔州市对台办就石塔重圆事宜赴台交流。时任台北历史博物馆馆长的黄永川表示,目前在台湾复制塔身还存在一些客观技术条件上的制约,包括所需沙质岩材料难找、工匠难寻等问题。
朔州崇福寺文管所经过多方努力,已制定复制施工说明、取材以及预算,并完成了塔刹的复制工作。一旦时机成熟,将携复制好的塔刹赴台再次商议重圆之事。
结语
曹天度造九层千佛石塔不仅是一件珍贵的佛教艺术品,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它见证了中国佛教艺术的发展历程,也寄托着两岸同胞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情感纽带。我们期待着有一天,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石塔能够身首合一,重现昔日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