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专家推荐:用区块链保护药物制造知识产权
清华专家推荐:用区块链保护药物制造知识产权
近日,在清华大学举办的区块链与版权保护论坛上,多位专家学者讨论了如何利用区块链技术加强药物制造的知识产权保护。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区块链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高峰指出,区块链技术能够有效解决数字化文件易篡改的问题,并通过智能合约提供多种授权形式,保障创作者权益。此外,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韩秀成也表示,应积极引入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提升违法成本,形成全社会保护创新的良好氛围。
药物制造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与挑战
随着全球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药物制造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主要依赖于专利、商标和商业秘密等法律手段,但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诸多局限性。
以传统医药大国为例,各国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保护模式。泰国通过《传统泰医药知识保护与促进法》将医药处方分为国有、私人和一般三类,实施分类管理;韩国则通过立法确立韩医药与西医药的平等地位,制定《韩医药育成法》;日本对汉方药进行系统研究,建立了完善的专利保护体系。然而,这些传统保护方式在面对数字化时代的新挑战时,显得力不从心。
区块链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的新利器
区块链技术的出现为药物制造知识产权保护带来了新的解决方案。区块链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和可追溯的特性,能够有效解决传统保护方式中存在的数据篡改、权属不清等问题。
以上海市为例,其最新发布的《上海市数据产品知识产权登记存证暂行办法》中明确提出,将通过区块链技术对数据产品知识产权进行上链存证。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知识产权登记的效率和安全性,还为后续的维权和交易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政策支持为区块链应用提供保障
国家层面也在积极为区块链技术在知识产权保护中的应用创造有利条件。《二〇二三年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白皮书显示,2023年全国法院新收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案件46.22万件,同比增长18.5%;全国检察机关受理侵犯知识产权审查逮捕案件7049件,同比增长10.8%。这些数据反映出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此背景下,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得到了政策的大力支持。白皮书提到,2023年我国制定、修改出台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规章约20部,其中多部涉及数字技术和知识产权保护的融合。这些政策为区块链技术在药物制造知识产权保护中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未来展望:区块链引领知识产权保护新趋势
随着区块链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在药物制造知识产权保护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区块链不仅能够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效率和安全性,还能促进药物制造行业的创新和发展。未来,我们有望看到更多基于区块链的知识产权保护平台和应用涌现,为我国从“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转变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