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专家提醒:控糖先控心,情绪管理是关键
北京协和医院专家提醒:控糖先控心,情绪管理是关键
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尹德海指出,血糖波动与情绪密切相关。当人处于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状态时,交感神经兴奋会抑制胰岛素分泌,导致血糖不易控制。这一发现揭示了血糖管理中容易被忽视的维度——心理调节的重要性。
情绪波动如何影响血糖?
科学研究表明,情绪变化会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进而影响血糖水平。具体来说,当情绪出现波动时,体内会分泌出多种应激性激素,如皮质醇激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这些激素会拮抗胰岛素的作用,导致血糖升高。对于糖尿病人来说,情绪波动更容易导致血糖的变化,因为他们的胰岛功能可能已受损,对血糖的调节能力减弱。
如何通过心理调节控制血糖?
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尝试寻找生活中的乐趣和积极的事物,培养乐观的心态。关注积极的方面,充实生活,减少对负面情绪的专注。可以参与一些兴趣爱好,如阅读、旅行、运动等,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进行心理调节活动:尝试一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瑜伽等,这些活动有助于减轻焦虑和压力,提高心情。通过深呼吸和冥想,可以放松身体,减轻紧张情绪,从而有助于稳定血糖水平。
寻求支持:与家人、朋友或糖尿病支持群体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困扰。获得他人的支持和鼓励可以帮助减轻心理负担。加入糖尿病支持小组或社交网络,与其他糖友互相鼓励和分享经验,能够增强自信心和应对能力。
健康饮食和适度运动:均衡的饮食和适度的体育锻炼对糖尿病管理至关重要。合理的饮食和运动可以改善血糖控制,减轻糖尿病带来的心理压力。选择健康、均衡的饮食,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摄取足够的纤维和蛋白质,并限制高糖和高脂肪食物。同时,保持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有助于缓解压力,提高身体素质。
睡眠充足:不良的睡眠会影响情绪和糖尿病管理。因此,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有助于稳定血糖水平和情绪状态。
与医生保持密切联系:与医生或糖尿病管理团队建立密切联系,定期进行检查和咨询。了解自己的病情状况,掌握管理糖尿病的技能,可以减轻焦虑和不安感。与医生保持定期沟通,及时解决病情和用药问题,可以提供专业的建议和指导。
积极应对压力:学会有效地处理压力。当感到压力较大时,可以尝试一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同时,保持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能够应对挑战,并寻求家人和朋友的帮助和支持。
必要时咨询心理医生:如果情绪问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或者难以应对,建议咨询心理医生。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都可以帮助处理情感问题,改善情绪状态,从而有助于糖尿病的管理。
情绪管理的实际效果
一位名叫张阿姨的糖尿病患者,在经历家庭矛盾和激烈争吵后,发现自己的血糖控制明显恶化。这不仅印证了心理压力对糖尿病病情的影响,也为接下来我们深入探讨这一话题提供了现实依据。
另一位糖尿病患者Jojo,在确诊妊娠糖尿病后,通过合理用药、调整饮食、阅读专业文章、定期佩戴动态监测仪等方式,逐渐找到了自己和糖尿病的相处模式。她强调“对抗焦虑最好的办法就是开始行动”,通过积极的情绪管理和生活方式调整,实现了对血糖的有效控制。
结语
血糖控制不仅仅是饮食和药物的问题,更是一个涉及心理、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通过科学的情绪调节方法和良好的生活习惯,糖尿病患者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提高生活质量。正如专家所说,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通过综合管理,我们可以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减少并发症的风险,过上健康、快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