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最新研究:古DNA揭秘华夏族群起源之谜
中科院最新研究:古DNA揭秘华夏族群起源之谜
2024年8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团队在《科学》杂志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成果,首次通过大规模基因组分析揭示了中国南北方史前人群的迁徙动态与族群源流。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东亚地区史前人类遗传演化的重要空白,更为中华民族探源工程提供了关键证据。
9500年前的分化:南北方人群的早期差异
研究团队通过对山东地区11个遗址的85个个体进行核基因组分析,发现早在9500年前,中国的南北方人群就已经呈现出明显的遗传分化。这一发现更新了此前关于南北方人群混合时间的认知,将时间下限提前至7700年前。
两次重要融合:内陆与沿海人群的互动
研究揭示了北方内陆与沿海人群之间的两次显著遗传交流。第一次发生在大汶口文化时期,第二次则在龙山文化时期之后。模型估算显示,这些影响是北方内陆人群对山东人群的单方向遗传渗入,且与文化间的互动并不完全同步。
跨越海洋的联系:对琉球群岛的影响
研究团队还发现了一个令人惊喜的联系:北方沿海人群(以山东人群为代表)对琉球群岛人群有着直接的遗传影响。这种影响最早可追溯至距今约1500年前,且在距今2800年后的遗传混合事件中得以体现。这一发现首次揭示了琉球群岛人群的山东祖源,为理解东亚地区人群的跨海域交流提供了新的线索。
技术创新:古DNA分析的突破
这些重要发现的背后,是付巧妹团队在古DNA分析技术上的持续创新。他们开发了高效的核基因组捕获技术,克服了古DNA片段短、含大量微生物DNA等挑战,使得大规模古基因组研究成为可能。
学术影响与未来展望
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科学》上,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付巧妹研究员本人也因其在古遗传学领域的突出贡献,被Nature评为“中国十大科学之星”,并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阿勒福赞杰出青年科学家国际奖。
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史前人群的迁徙历史,更为理解现代东亚人群的遗传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线索。未来,随着更多古DNA数据的积累和分析技术的进步,我们有望进一步揭开中华民族起源的神秘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