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糖尿病筛查新方案:科技赋能,精准防控
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糖尿病筛查新方案:科技赋能,精准防控
糖尿病已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据统计,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人数达1.3亿,而糖尿病前期的检出率仅为57.4%。为应对这一挑战,中国疾控中心发布了新版糖尿病防治指南,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筛查和管理方案。
糖尿病筛查:一场迫在眉睫的健康保卫战
糖尿病,这个曾经的“富贵病”,如今已悄然年轻化、大众化。更令人担忧的是,超过四成的糖尿病患者对自己的病情一无所知。这种“隐匿性”使得糖尿病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悄然而至,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质量。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早期筛查成为防控糖尿病的关键环节。然而,传统的筛查方法往往依赖于医疗机构的被动检测,难以覆盖庞大的高危人群。为改变这一现状,中国疾控中心在最新发布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中,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筛查策略。
创新筛查模式:从“被动检测”到“主动出击”
新版指南首次将糖尿病筛查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提出建立“上下联动、医防融合”的糖尿病防治体系。这一转变意味着糖尿病筛查将不再局限于医院,而是延伸至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等生活场景,实现从“被动检测”到“主动出击”的转变。
具体而言,指南推荐采用“两步法”筛查模式: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和简单体检识别高危人群,再对高危人群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等进一步检查。这种分层筛查策略既能提高筛查效率,又能降低医疗资源消耗。
值得一提的是,指南还首次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纳入筛查体系。通过建立糖尿病风险预测模型,可以精准识别高危人群,实现早期预警。这种科技赋能的筛查方式,不仅提高了筛查效率,还大大降低了漏诊率。
基层医疗机构:糖尿病管理的“最后一公里”
基层医疗机构作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神经末梢”,在糖尿病管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卫生健康委正大力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糖尿病规范化管理中心建设,旨在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实现糖尿病管理的标准化和同质化。
以深圳市为例,当地卫生健康部门组建了市级复核工作组,对申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糖尿病规范化管理中心的社区健康服务机构进行现场复核。复核内容涵盖人员配置、健康服务设置、糖尿病管理效能等多个方面。同时,还组织全科医生和护士进行糖尿病临床能力培训与考核,确保基层医疗人员具备专业的糖尿病管理能力。
未来展望:构建全方位糖尿病防治体系
尽管我国在糖尿病防治方面已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糖尿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城乡差异明显,基层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为应对这些挑战,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4个部门联合制定了《健康中国行动—糖尿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目标和措施。
方案提出,到2030年,要实现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知晓率达到60%及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基层规范管理服务率达到70%及以上。同时,还将推动建立上下联动、医防融合的糖尿病防治体系,优化糖尿病筛查管理模式,加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筛查和干预管理。
此外,方案还强调了中西医结合在糖尿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提出要提升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能力,强化糖尿病中医药预防及早期干预。这种中西医并重的防治策略,体现了我国在糖尿病管理中的独特优势。
结语
糖尿病防治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政府、医疗机构、社区和公众的共同努力。中国疾控中心推出的糖尿病筛查新方法,为这场战役注入了新的动力。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创新,我国的糖尿病防治工作必将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为人民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