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85M集邮联一大小型张中的"驿使图":中国古代邮驿文化的见证
J85M集邮联一大小型张中的"驿使图":中国古代邮驿文化的见证
在中国邮政发行史上,有一枚极具历史意义的纪念小型张——J85《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这枚小型张不仅记录了中国集邮文化的重要时刻,更承载着中国古代邮驿文化的深厚底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画面中的"驿使图"画砖,这幅出土于甘肃嘉峪关魏晋时期墓室的画砖,被誉为甘肃博物馆"镇馆之宝",也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古代邮驿形象资料。
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
1982年8月25日至29日,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这次会议具有里程碑意义,共有169名代表出席,其中包括93名来自各省、市、自治区的代表和76名特邀代表。
大会听取了成安玉代表筹委会的工作报告,通过了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章程,并发表了致台湾集邮界同仁书。在8月29日下午举行的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上,选出了由18人组成的常务理事会。理事会选举成安玉为会长,宋兴民、马任全、张包子俊为副会长,李洪义为秘书长。同时,理事会还聘请朱学范为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名誉会长。
J85集邮联一大邮票的发行
为了纪念这一集邮文化界的盛事,原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特别选用了"驿使图"作为邮票图案,发行了J85《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纪念小型张。该小型张由著名邮票设计师刘硕仁参与设计,其古朴典雅的风格与纪念主题完美契合,一经发行便受到集邮爱好者的热烈追捧,也吸引了众多普通公众争相收藏。
"驿使图"画砖的历史渊源
"驿使图"画砖出土于甘肃嘉峪关魏晋时期的墓室,现藏于甘肃博物馆,被誉为"镇馆之宝"。这幅画砖长35厘米、宽17厘米,画面描绘了一个头戴进贤冠、手举木牍文书、骑马飞奔的驿使形象。值得注意的是,驿使的嘴部没有绘制,寓意着作为传递军情或重要文书的驿使,需要守口如瓶,严守机密。
这幅画砖创作于公元3世纪前后,生动再现了当时西北边疆驿使驰送文书的情景,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古代邮驿形象资料。画中驿使骑在红鬃马上,头戴黑帻,身着皂缘领袖中衣,左手持棨传文书,跃马疾驰。驿骑四蹄腾空,信使则稳坐马背,展现了驿马速度的快捷与信使业务的熟练。这种真实而又写意的表现手法,对后世中国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邮政的"形象大使"
J85集邮联一大小型张发行于1982年,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受到了广泛好评。受此启发,中国邮政在1986年恢复开办邮政储蓄后,于1994年起发行首款全国通存通兑银行借记卡性质的储蓄绿卡,卡面设计再次选用了"驿使图"。这款设计被集卡爱好者和美术界专业人士誉为"五星级"设计,此后一直续发再版,成为中国网络覆盖面最广的金融借记卡,进一步向世界展示了"驿使图"的古典美。
中国邮驿制度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邮电通信历史源远流长。早在2700多年前的周朝,就采用了烽火传递信息的方式。随后,随着驿马和邮车的出现,专门负责传递官府文书的邮驿通信制度在封建社会中沿袭了2000多年。直到清朝中叶以后,现代邮政才逐渐发展起来,取代了古老的驿站制度。
秦朝在邮驿制度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将"遽""驲""置"等不同名目统一规定为"邮",并采用接力传递文书的方式,规定了严格的法律制度以确保通信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汉代邮传制度的最大进步是驿、邮分流,形成了完善的邮驿体系。三国时期,曹魏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邮驿法《邮驿令》,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隋唐时期的邮驿制度达到鼎盛,"驿"取代了以往所有的"邮""亭""传",承担了国家公文传递、军事情报传递、官员迎送、少数民族安抚、灾区慰抚、犯人押送等多种任务。唐朝的驿站遍布全国,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多达两万多人,是一支庞大的邮政队伍。
宋代出现了"急脚递"和"金字牌急脚递"等快速传递方式,其中"金字牌急脚递"每天能行五百多里,是当时最快的传递方式。金、元时期也设立了"急递铺",而宋代各府县所传递公文信息的驿站则被称作"摆铺"。
明朝末年,由于崇祯皇帝的错误决策,裁撤了驿站系统,导致许多驿卒失业,其中包括后来成为农民起义领袖的李自成。清朝初期,邮驿系统在顺治、康熙年间经过整顿和恢复,但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传统的驿站制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1888年,刘铭传在台湾率先"改驿为邮",1896年,清政府正式成立了大清邮政,1913年,古老的驿站制度功能性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文化意义
J85M集邮联一大小型张邮票不仅是一枚邮票,更是一扇了解中国古代邮驿文化的窗口。它见证了中国延绵两千余年的邮驿制度,展现了中国古代在信息传递方面的智慧和成就。邮驿制度不仅促进了国内政令的畅通,也保证了中西方持续的文明互鉴进程。每一座驿站都是不同文明交流交往的纽带和桥梁,加速了彼此之间的交融。
今天,当我们回望历史,虽然交通运输工具和信息传递速度都已发生巨大变化,但保留下来的古代驿站遗址和大量出土文物,见证了中华文明作为周边各国"心向往之"的文化圈的地位。中国一直以海纳百川的包容胸襟,不拘一格地吸收各种外来优秀文化和文明,使其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