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AED配置:救命神器如何发挥最大效能?
校园AED配置:救命神器如何发挥最大效能?
2024年9月4日上午,福建厦门东孚中学一名学生在跑操时突发心脏骤停。危急时刻,7名同学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成功挽救了同学的生命。这7名学生都是学校红十字应急救护队队员,来自初二和初三。这一幕令人震撼,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校园AED(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和急救技能培训的重要性。
近年来,心脏骤停发病呈现低龄化态势,校园AED配置和急救技能培训成为热议话题。据《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要求,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应配备AED。广州市更是在2024年出台规范,明确要求每所学校至少配置1台AED,大型校园需按照“3-5分钟内获取”原则增加配置。
AED是一种便携式医疗设备,主要用于诊断特定心律失常并实施电击除颤,以抢救心脏骤停患者。其最大优点在于非专业人士也能使用,使用时只要遵循“听它说,跟它做”的六字口诀,即按照AED的语音提示和屏幕显示来操作即可。在心脏骤停发生后的“黄金4分钟”内,AED配合心肺复苏术共同使用,可成倍提高抢救成功率。
然而,目前我国AED的普及率还不高。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55万人发生心源性猝死,其中大量发生在医院之外。以深圳为例,自2017年启动“公众电除颤计划”以来,虽然已安装4.3万台AED并成功救治102名心跳骤停患者,但与庞大的人口基数相比,AED的覆盖率仍显不足。
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AED配置和急救培训。西安交通大学在三个校区配置了98个AED点位,并开发电子地图方便查找。同时,该校作为全国首批急救教育试点高校,持续开展师生急救培训,每年本科新生入学时都普及急救及心肺复苏知识。
但是,仅有设备是不够的。山东淄博在推进AED配置时就曾面临这样的质疑:AED成本高昂,而公众目前对AED的知晓率和使用率还较低,花大价钱做这件事值不值?淄博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王爱军的回答令人深思:“危急时刻,它能救人性命。生命无价,哪怕备而不用,也不能用而不备。”
因此,校园AED配置不仅要重视数量,更要注重使用培训。西安交通大学的做法值得借鉴:不仅配置设备,还持续开展师生急救培训,确保在紧急关头能够敢用、会用。同时,学校还应定期组织应急演练,让师生熟悉AED的使用流程,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校园安全无小事,学生健康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我们期待更多学校能够重视AED配置和急救培训,也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关注和支持这项工作,共同为学生生命安全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