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郑伊健版《虫儿飞》:科学视角下的听感体验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郑伊健版《虫儿飞》:科学视角下的听感体验

引用
百度
12
来源
1.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379151695334409859.html
2.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5869161237958115
3.
https://blog.csdn.net/weixin_44316365/article/details/138191710
4.
https://m.qidian.com/ask/qurnjlwammi
5.
https://www.tan8.com/yuepu-94326.html
6.
https://m.zgmzyq.cn/zh/sheet-music/worm-er-fei-zhong-nguyen.html
7.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9E%A2%E7%81%AB%E8%9F%B2
8.
https://www.encyclopedie-environnement.org/zh/physique-zh/emission-propagation-and-perception-of-sound/
9.
https://lupipi.com/m/0bf641
10.
https://science.westlake.edu.cn/newsevents/news/202406/t20240627_41360.shtml
11.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21724
12.
http://m.ximalaya.com/ask/t6806429

1998年,一首名为《虫儿飞》的歌曲随着电影《风云雄霸天下》的上映而走红。这首由林夕作词、陈光荣作曲、郑伊健演唱的插曲,以其优美旋律和浪漫歌词赢得了大众的喜爱。歌曲中描绘的萤火虫飞舞场景,不仅营造出温馨浪漫的氛围,还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

01

萤火虫的发光奥秘

萤火虫是陆地生物中能够进行生物发光的种类最多的生物群体之一,至少1亿年前萤科祖先昆虫就已具备发光能力。萤火虫闪光信号起源于幼虫阶段,后进化为成虫的两性交流信号,闪光信号在萤科中趋同进化了两次,部分萤火虫闪光信号独立进化了3次,既利用闪光信号进行求偶,又模仿其他种类萤火虫的求偶信号进行捕食。

除了一些昼行性的窗萤及锯角萤等的成虫不具备发光能力,大部分夜行性萤火虫的卵、幼虫、蛹和成虫均可发光,但也有少数弩萤属等的幼虫会发光但成虫却不发光。发光是由一系列连续的微小脉冲组成,颜色一般为黄色、 绿色、 黄绿色或淡红色。多数种类的萤火虫都是雄成虫到处飞寻找雌成虫,而有些种类则是雌萤发出很强的光吸引雄萤。当萤火虫吸入乙酸乙酯几分钟后腹部发光器就会发出持续的光。

萤火虫的成虫通过腹部发光器进行发光和调整频率,其主要作用包括利用光信号交流、求偶、警戒和诱杀等。幼虫发光是为了交流、照明和警戒敌害;蛹发光是为了警戒敌害;卵发光可能是类似幼虫和蛹的警戒行为。生物荧光也可以作为群体的防御信号,当萤火虫被蜘蛛网粘住或被捕捉时,它们会发出沮丧信号来警告其他个体;有些幼虫的生物荧光也是一种防御捕食者的信号。

发光信号是萤火虫夜行性的显著特征,利用分离的闪光信号可以完成种间、种内和交配的识别。不同种类萤火虫的发光信号在长度和节律上都存在差异,根据发光动力学将发光分为三类:
第I类闪烁(flashes),持续时间少于2秒
第II类闪光(glows),持续时间长于2秒
第III类连续发光

第I类闪烁可以表现出强烈而短促的闪光,具有防卫效果;后两类可以吸引对闪光敏感的天敌。

02

人耳的听觉原理

当我们聆听《虫儿飞》时,悠扬的旋律是如何传入我们的耳朵并被大脑解读的呢?这背后涉及复杂的听觉原理。

声音由在可压缩介质(特别是液体和固体)中传播的振动组成。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特性也各有不同。本文不仅讨论频率、波长和声强的概念,还会以秋千和小提琴的乐音为例,来进一步说明模态和共振的概念。

声音又名声波(acoustic waves),是一种疏密相间的波,能够通过空气或任何其他可压缩的介质,从声源传播到接收者;声源通常为受到机械激励的具有一定弹性的固体材料,如:一块受到锤子敲击而振动的铁砧,一根被音乐家手指拨动的吉他琴弦,或一片因电磁铁作用而鼓动的扬声器膜片。同样地,空气或水等流体在受到扰动(如螺旋桨、喷嘴喷出的气流、车辆运动产生的湍流等)而出现压力波动时,也会发出声音,并在环境中传播。

流体中的分子可以向周围传递自身振动,带动相邻的分子层随之运动,这些分子层又将这种疏密相间的振动继续传递给下一分子层,如此循环(如封面动画所示)。众所周知,空气看似静止,却包含大量不断无规则运动的分子,且可以压缩[1]。空气对改变其分子层密度和位置的振动非常敏感,因而能够传播声波。水同样由无规则运动的分子组成,但密度要比空气大得多(约为空气的800倍),而可压缩性则弱得多(约为空气的1/100000),分子之间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库仑斥力[2]。水和其他液体也具备传导声音的能力。

当分子间的压力变化传播到接收器,通常是鼓膜(图1)或麦克风膜片等柔性膜时,接收器将随最近的分子层一同振动。对于人耳或动物耳(图2)而言,听觉神经会将接收到的信息传递给大脑,进行识别和解读;而对于麦克风而言,膜片的振动将被转换为电信号记录下来,或由音频扬声器放大后重新传输。

在空气等气体中,声音的传播得益于一大基本性质:分子的运动性。在标准状态下,分子运动的平均速度约为480 m/s(详见《压强、温度和热量》)。但是这种运动并不是定向的,而是向四面八方扩散能量。然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或者说波速(celerity),反映的则是一个极小体积内的所有分子(即一个流体质点)在同一方向上的集体有序位移。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声速虽然与分子的平均速度有关,但却只能达到该平均速度的一个分数,约为340 m/s。

真空中的光速约为300000 km/s,空气中的光速与之相差无几。相比之下,声速就缓慢得多。正因如此,在足球比赛中,坐在距离中圈约170米的看台上的观众,在看到球员的脚触球半秒钟后,才能听到踢球的声音。尽管如此,但在相对较短的距离内,如音乐厅一类的小空间,声波就能够原原本本、近乎同步地将乐符信息传递到乐迷耳中供其欣赏。关于声速与光速,有一道经典的练习题:在暴风雨中,我们几乎是瞬间就能看到闪电,那么该如何估算出风暴距离我们有多远呢?

周期(period)T是所有波的主要性质之一;对于声波而言,T是以给定时间点为始,两个相邻密部或疏部的间隔时间。相比之下,周期的倒数即频率(frequency)f(f = 1/T)更为常见,且可与周期起到相同的描述效果。频率表示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单位为赫兹(Hz,1 Hz = 1s-1)。在声速c和周期T或频率f已知的情况下,可以很容易地计算出声音的振动波长(wavelength of sound vibration)λ= cT = c/f,即两个相邻密部或疏部之间的距离。1000 Hz的频率刚好位于可听声波的频段中点,而与该频率相对应的波长为34 cm(见图3及后文段落)。

在我们所处的环境中,一切物体都处于运动当中,也因此会不可避免地发出声音。在我们体内,血液在循环,肺部在扩张与收缩,消化系统也在持续运转,但我们相对柔软的肉体可以很好地吸收这些压力变化,因此,医生需要用听诊器才能听到我们的心跳或支气管内气流的速度变化。此外,人耳只对15 Hz到15000 Hz这段相对较窄的频谱内的声音敏感。因此,除了自己的嗓音,我们感知不到体内的其他响声,这也使得我们能够将注意力更好地集中在外界的声音上,这些声音通常更悦耳,最重要的是,它们能让我们捕捉到更为有用的信息。不同种类的动物能感知到的声音频段也大相径庭。例如,大象能够发出并听到低于10 Hz的次声波,彼此之间也用该频段的声波进行交流。与之相反,蝙蝠却能发出并听到频率超过30000 Hz的超声波,这些超声波在周围环境中反射产生回声,帮助它们探测完全黑暗的环境。

通常来讲,声速与频率无关,但取决于介质密度,因而对温度和压力的变化非常敏感。介质的密度越小、可压缩性越弱,声速就越大。所以,在可压缩性接近空气、但密度却比空气低得多的氦气中,声速约为其在空气中的3倍。

我们一般用声压(sound pressure)p来表示声音的强度,这一物理量指的是声波造成大气压力局部波动的最大振幅。通常来说,这种波动是非常微弱的。例如,一个正常说话的人会在一米外产生约0.01帕斯卡(Pa)的声压,是正常大气压(约为105Pa)的千万分之一。

声压与图2所示的最大振幅成正比;而相较于声压本身,人耳听觉实际感知到的声音强度显然更与其对数[3]成正比关系。这意味着当声压高出10倍,人耳感受到的声音强度是原来的2倍;声压高出100倍,则人耳感受到的强度是原来的4倍。声波的强度与声压的平方成正比,故取10log10()=20log10(p/pref)来表征声音的强度,并称之为分贝。分贝(dB)或1/10贝尔是常用的声强单位,是为了纪念发明电话的苏格兰科学家格雷厄姆·贝尔(Graham Bell,1847-1922)而命名的。它等于20 log10(p/pref),其中p表示声压,pref为参考压力,随机设定为20 μPa(20×10-6帕斯卡,或十亿分之零点二个标准大气压),这一参考值能够代表大多数人的最低听力阈值[4],即0 dB。

03

音乐听感的科学解释

音乐的美妙之处在于它能触动我们的心灵。从科学的角度来看,音乐听感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音高:由声波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 音色:不同乐器或人声的特色,由谐波成分决定
  3. 音量:声音的强弱,与声压有关
  4. 节奏:音乐的时间感,由音符的长短和强弱变化构成

在《虫儿飞》中,郑伊健的嗓音温暖而富有磁性,配合简单的旋律和和弦,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梦幻的氛围。歌曲中的童声伴唱则增添了一份纯真和灵动,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萤火虫的夏夜。

04

创作背景与情感表达

《虫儿飞》的创作背景与电影《风云雄霸天下》中聂风和孔慈的爱情故事紧密相连。在电影中,这首歌有两个版本:一个是童声伴唱版,出现在聂风背着孔慈在剑冢中穿梭的场景中,周围是闪烁的萤火虫,营造出一种纯真的情感氛围;另一个是清唱版,在孔慈去世后,聂风在颓败的剑冢中怀念往事时响起,突显了内心的悲伤。

歌词中反复出现的"虫儿飞"象征着对爱情的追寻,"天上的星星流泪,地上的玫瑰枯萎"则描绘了爱情的凄美。整首歌通过简单的旋律和富有画面感的歌词,传达出一种既孤独又温暖的情感体验。

05

结语

《虫儿飞》不仅是一首优美的歌曲,更是一首融合了科学与艺术的佳作。通过了解萤火虫的发光原理和人耳的听觉机制,我们能更深入地体会到这首歌所蕴含的科学之美。同时,歌曲通过简单的旋律和富有画面感的歌词,传达出一种既孤独又温暖的情感体验,展现了艺术的魅力。这种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正是《虫儿飞》能够打动人心的原因所在。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