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范睢:邯郸之战的幕后推手
白起范睢:邯郸之战的幕后推手
公元前259年,秦昭襄王四十八年,一场决定赵国命运的战役在邯郸城下展开。这场战役不仅是一场军事较量,更是秦国两大重臣——战神白起和名相范睢的博弈。
长平之战后的分歧
长平之战后,秦国大将白起主张乘胜追击,一举攻灭赵国。然而,秦相范睢却以秦军疲惫为由,建议接受赵国割地求和。秦昭襄王采纳了范睢的建议,同意赵国割让六城。这一决定引发了白起的不满,也为后续的邯郸之战埋下了伏笔。
邯郸之战的爆发
赵国并未如约割让六城,反而积极备战,寻求合纵抗秦。秦昭襄王大怒,于公元前259年10月,命五大夫王陵率军攻赵,直逼邯郸。赵国大将廉颇率军顽强抵抗,赵相平原君赵胜亦散家财于士卒,鼓励军民共赴国难。
秦军久攻不下,秦昭襄王增兵十万支援王陵,但秦军五校阵亡,战事陷入僵局。此时,范睢举荐郑安平为将,率军五万携带大量粮草支援王龁,加强对赵的进攻。然而,邯郸城内粮食耗尽,赵孝成王被迫向魏、楚两国求救。
白起的缺席与范睢的外交
此时,白起因病未能参与战事。秦昭襄王多次召他出征,但白起以身体未愈为由推辞。白起认为,赵国在长平之战后已做好充分准备,且有盟友相助,此时攻赵实为不易。然而,秦昭襄王并不接受这一观点,最终改命王龁为主将。
范睢则在外交上频频出手。他威胁魏国,警告其不要救援赵国,否则秦军在击败赵国后将首先攻打魏国。这一威胁使得魏安僖王一度命令晋鄙大军暂停于邺观望。然而,魏信陵君魏无忌依靠魏安僖王宠妃如姬盗得虎符,带勇士朱亥杀晋鄙,夺其兵权,并挑选八万精兵进击秦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窃符救赵”。
战局的逆转
公元前257年12月,魏、楚两国军队先后进抵邯郸城郊,进击秦军。赵国守军配合城外魏、楚两军出城反击。在三国军队内外夹击之下,秦军大败,损失惨重。王龁不得不率领秦军撤回河东汾城,秦将郑安平所部2万余人被联军团团包围,屡次突围不成后,只好降赵,邯郸之围遂解。
白起之死
战局的逆转使得秦昭襄王再次想到了白起。他第三次召白起出征,但白起依然拒绝,并称自己不愿为“辱军之将”。秦昭襄王大怒,削去白起爵位,并将其逐出咸阳城迁往阴密居住。白起行至据咸阳西门十里的杜邮时,范睢告诉秦昭王,白起对离开咸阳很不满意。于是秦昭王便派人给白起送去一把剑迫其自杀。
白起在临死前感叹:“我对上天有什么罪过,竟落得这个地步!”,良久之后又道:“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赵军降卒几十万人,我用欺诈之术将他们全部坑杀,这就足够死罪了!”,随后拔剑自刎。
范睢的结局
范睢在邯郸之战中的表现也引起了秦昭襄王的不满。战后,范睢的权力逐渐被削弱,最终被秦昭襄王罢免。范睢的“远交近攻”策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秦国扩张了领土,但在邯郸之战中的表现却令人质疑。
邯郸之战不仅是秦赵两国之间的生死较量,更是战神白起和名相范睢的博弈。白起因病未能参与战事,范睢则通过外交手段影响战局。两人在邯郸之战中的决策直接影响了这场战争的走向,使得这场战役充满了戏剧性和复杂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