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戴德教你如何应对情绪不稳定的伴侣
乔治·戴德教你如何应对情绪不稳定的伴侣
在婚姻生活中,遇到情绪不稳定的伴侣是许多人都可能面临的挑战。美国心理学者乔治·戴德在《自我边界》一书中指出,90%的人际关系问题都源于心理边界不清。那么,如何通过建立清晰的自我边界,来改善与情绪不稳定伴侣的关系呢?让我们从理论到实践,探讨这一问题。
什么是心理边界?
心理边界,最早由心理学家埃内斯特·哈曼特提出,是指个体在心理上与外界的界限。它就像一座城堡的护城河,决定了我们能容纳他人观点的程度。美国罗格斯大学社会学教授伊维塔·泽鲁巴维尔认为,心理边界使我们能够确立一个心理范围,在这个范围之内我们可以探索内部和外部世界的意义,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主权。
在与情绪不稳定伴侣的相处中,清晰的心理边界尤为重要。情绪不稳定的人往往像身上绑着不定时炸弹,你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因为什么原因突然爆发。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清晰的自我边界,就很容易被对方的情绪所影响,甚至被操控。
情绪不稳定伴侣的典型表现
与情绪不稳定的人相处,最明显的感受就是无法预测。他们可能会因为一些小事突然发怒,比如早晨起床没睡好就会甩脸子,或者因为心情不好就对伴侣发脾气。这种行为模式往往源于他们内心的不安全感和对控制的渴望。
他们可能将伴侣投射成自己理想的父母或满足需求的工具人,而自己则扮演永远被宠溺的孩子。在这种关系中,他们要求伴侣围绕自己的情绪转,高兴了才对你好,不高兴了就发怒甩脸子。这种单方面的期待,往往会让另一方感到身心俱疲。
如何建立清晰的自我边界?
学会说“不”:当对方的情绪影响到你时,要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感受。比如:“你这样做我感到被误解了,我同样需要感受到你的尊重。”
保持独立性:不要让对方的情绪完全左右你的生活。你可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保持社交活动,不被对方的情绪所绑架。
设定界限:明确告诉对方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是不可以的。比如:“我可以理解你的情绪,但请不要用伤害我的方式来发泄。”
关注自我成长:提升自己的心理韧性,通过阅读、运动、冥想等方式来增强自我边界。
实践案例:从秦昊看自我边界的建立
在最近的真人秀节目中,日本艺人秦昊的表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面对团队成员向佐的负面情绪,秦昊没有选择简单地安慰或低落,而是迅速采取行动,更改舞台设定,扬长避短。当向佐表达想要退出时,秦昊迅速感知到事情不对,并没有一丝迟疑地发出质疑。
秦昊通过面对面的形式再次强调了此事的性质,并且在感知到向佐已“妥协”的情况下马上表明对向佐情绪压力的理解,最后通过玩笑的方式给予向佐专属领域的认可。这种处理方式既体现了对事务的严肃态度,又展现了对他人情绪的理解与关照。
秦昊的例子告诉我们,建立清晰的自我边界并不意味着冷漠或疏离,而是在保持独立性的同时,也能给予对方理解和尊重。
结语
与情绪不稳定伴侣相处,确实需要更多的智慧和耐心。通过建立清晰的自我边界,我们不仅能保护自己免受对方情绪的影响,还能促进双方更健康地沟通。记住,健康的自我边界是灵活和适应性的,它能让你在关系中进退自如。如果你发现自己始终无法在关系中获得良好的体验感,那么,离开,或者成为最合适的选项。然而,即便是感到痛苦却依然无法离开一段糟糕的关系,这便是属于你需要去面对和成长的课题。